最近,吴仪副总理在全国加强食品药品整治监管工作会议上,对于目前一些政府部门监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剖,她明确表示我们监管工作中存在很多硬伤是导致腐败产生的根源。
食品和药品问题在去年已经成为诸多社会问题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关系百姓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案件频发,从假药到假酒;从毒大米到食品添加苏丹红;从孔雀绿用于海鲜防腐到蔬菜农药超标等等,百姓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受到直接的危害。
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违法一案暴露的问题来看,监管不力和制度法律不健全固然是产生食品和药品监管问题的根源,但是,笔者以为被吴仪副总理称为硬伤的东西恐怕远不止于此。一些政府官员为了自己牟取不正当收益,置大众的生死于不顾,我国经济转轨时期特定的环境,给一些不正当行使权力的人提供了寻租的机会,从制度看这个空间是存在的。就拿郑筱萸案来说,郑之子手中曾经拥有成千上万个批号可供买卖,那肯定不仅仅是因监管不力或法律不健全,而是政府权力被人滥用,今年政府高官不断出事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说硬伤恐怕一些政府部门目前在中国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时面临的尴尬才是最大的硬伤。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盛行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也就是在市场发育初期的时候,企业找不到交易对手,外资找不到市场在哪里,政府充当了“红娘”的身份,为企业和市场间牵线,为外商寻找投资项目,这应该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而现在市场发育到一定程度,市场交易主体壮大起来了,显然一些政府部门就不应依然坚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坐不正位置。
反过来说如果政府监管工作存在如此多的问题,对于那些守法经营的企业也是不公平的。
中国经济正在向成熟的市场经济转轨,但是我们很多政府部门依然沉浸在那种插手微观经济的愉悦之中,这不可避免会导致官商利益趋同的局面出现。这决不是单一靠理顺监管程序,加强监管就能够解决的,也就是说靠着政府监管部门自愈硬伤是不可能的。吴仪副总理认为郑筱萸违法案暴露出“行政许可项目的监督管理有缺陷,审批权力配置不科学、制约不合理、运行不公开、监督不到位。暴露出重大决策不民主、不科学,在出台重大监督措施、处理重大问题、选拔任用干部等方面没有落实民主集中制。”
吴仪副总理的讲话十分耐人思考,她所言中涉及的问题包括行政权力的约束、政府部门审批权的透明度、政府部门决策程序的民主和科学,以及干部任免制度问题等等,这些都触及到政府管理体制中的很多深层问题,其间也透视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政府监管机构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可见,要消除郑案的根基只有一条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靠改革才能治愈那些政府监管部门不顾民生的制度性硬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