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时事·天下
  • 10:专栏
  • 11:书评
  • 12: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海外股市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特别报道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信息披露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7 年 2 月 1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书评
    山姆大叔霸权运作揭秘
    《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
    《谁说蚂蚁不能举重》
    经济学的天问
    《随机致富的傻瓜》
    《国宴与家宴》
    从历史细节深处窥测人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学的天问
    2007年02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

      模型、实在论与社会建构

      (荷) 乌斯卡里·迈凯 编

      李井奎 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徐 瑾

      

      现代经济学或许已到了一个危险的时刻。除了不断遭受来自经济学界外的质疑,就连自己阵营内部也不断有《经济学的终结》、《经济学之死》等著作发出不同的质疑。经济学,这位社会科学的皇后遭遇了事实与虚构的两难悖论。

      1954年,肯尼斯·阿罗和杰拉德·德布鲁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竞争经济的存在性均衡》,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验证了“看不见的手”,奠定了经济学的主流范式。数代人的努力之后,今天现代经济学的逻辑体系不断得到加强,但是仍旧不离此间。不过,对于某些经济学的批评家而言,这篇论文恰恰代表了经济学微观领域病入膏肓的开始,他们认为阿罗-德布鲁的证明是对数学逻辑的证明而不是经济学的证明。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的科学哲学教授斯卡里·迈凯正是其中之一,他组织了一批声望颇高的经济学批评者,在荷兰召开了一次经济学方法论的研讨会。《经济学中的事实与虚构:模型、实在论与社会建构》便是那次大会的成果之一,亦可代表经济学批评的众多声音与一流水平,反思之深,不可多得。

      早期的经济学更多被叫做政治经济学,往往是由哲学家、政治家业余操刀,但是随着经济学科的独立,经济学日益走上专业化,严密的数学成为主要工具。英国学术院院士马克布劳格直言经济学日益不再适宜绅士,而成为一门社会数理学,数学的分析方法一统天下,而物理法则的经验相关性则无关重要。走上了现代之路的经济学,其训练目的在于培养经济学家,但是在严苛的学术竞争面前,众多经济学学子选择了顺应潮流,对现实日益丧失兴趣。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份对美国著名大学的经济学研究生调查显示,这些未来的经济学者对现实经济以及经济学文献明显缺乏兴趣,在他们眼里,具备数理经济学以及计量经济学的人才能在经济学界出人头地。熊彼特曾说,对于任何艺术家来说,科学都是沉闷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经济学的科学化对外界必然不那么生动有趣,事实上即使经济学内部对经济学日益数学化也一直争议不断。早在1819年,西蒙配第就不无忧虑地提出“经济学采取了更间接的语言,更用复杂的计算包装自己,从而在抽象中迷失自己。”任何学科,都需要不断反思,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在当下中国,谈论经济学数学化或许还过于奢侈,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更有利于改善社会福利,带来思想市场繁荣。

      目前对经济学的批判,并不仅仅集中在它的研究方法,而更多就它的科学性与实用性展开论战。经济学究竟是事实还是虚构?这是个问题。无论是带着故事找模型还是带着模型找故事的研究方法,理论上好的经济学模型应该与事实紧密联系,但是由于现实世界的复杂多变,大部分模型不过是在玩弄修辞。斯卡里·迈凯认为,经济学包含经济学模型、经济的本质、经济学学科本身的社会结构三个基本层面,而相对应的三个关键问题分别是:经济学模型与现实有怎样的关系? 与经济相关的那部分世界是怎样运转的? 经济学的学科制度对其面向事实还是虚构有怎样的影响?

      围绕这些问题可以引出更多问题,更多反思与思考,这样的提问属于天问,注定无解。其实,上述问题主语如果换作政治学、社会学,也一样适用,这正体现了社会科学的普遍困境。如果科学代表着获取可靠知识的能力,社会科学的局限往往在于其不确定性。在经济学无力与焦虑的背后,往往存在经济学家的角度定位。也许经济学家能够敏锐地发现制度的缺憾,比如政府寻租,公司垄断,但是对于自身行业却总是缺乏洞察力,因此经济学家在寻求真理的同时常常会沦为寻租者。知识始终存在疆界,知识分子(经济学家自然也是知识分子之一)总是想以致命的自负改造世界,不过也许解释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更为务实。

      两百多年前,英国人亚当·斯密完成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此奠定了经济学帝国的疆域。即使如此,提倡市场的斯密对在英国恢复自由贸易秩序却相当悲观,他觉得这个想法如乌托邦一般虚妄如尘。不过,在随后几十年以及两百年的历史进程中,自由市场制度虽然缓慢却在逐步确立,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二十世纪更是突飞猛进———这些都可以从斯密那边找到思想的源头。这个事实提醒人们,经济学家正为解释世界提供更多的视角,而他们的观念也可以随着时间而逐步影响世界———这些改变虽然或许只是人类文明的一小步,但却是任何学科都梦寐以求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