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祥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4日对外公布了节水“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五年间节水690亿立方米。
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到201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要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取得明显成效,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0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低于115立方米,比2005年降低30%以上;全国设市城市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不超过15%,生活节水器具在城镇得到全面推广使用,北方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污水处理量的20%,南方沿海缺水城市达到5%至10%。
据介绍,通过实施规划,我国可节水69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节水200亿立方米,工业节水134亿立方米,城镇生活节水18亿立方米。
国家发改委向记者表示,节水型社会建设在制度建设方面也有了明确计划。其核心制度建设包括五方面。一是完善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二是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三是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节水减排机制。五是完善水价形成机制。
据悉,为落实规划目标任务,规划提出8项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机制。二是完善法规政策,强化执法监督。三是加强用水管理,强化基础工作。四是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五是严格绩效考核,扩大公众参与。六是加强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七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广节水新技术。八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节水意识。
■专家观点
水资源管理将越来越紧
□本报记者 于祥明
《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是我国水资源利用管理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李原园向上海证券报表示,该规划的出台不但为今后五年水资源利用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今后长期“从严从紧”水资源利用放出了一个信号。
国家发改委表示,《规划》出台的大背景,就是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将使水资源需求量大幅度上升,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此,强化水资源的控制和管理势在必行。
李原园表示,《规划》在强调性节约用水方面已经有诸多表述。例如,规划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配套制度;以及严格市场准入等等。
“这些政策都有一定的强制性。”李原园分析认为,规划所提出多种管理制度、措施,仅仅是今后水资源利用管理政策的一个部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央政府紧缩水资源利用,“用最少的水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思路非常明确。因此,水资源利用管理政策,将会越来越细,越来越紧。
与此同时,李原园向记者坦言,如果诸多强制性政策落实,将大大改变我国水资源利用面貌。但是,从目前来看,实现“单位GDP用水量比2005年降低20%以上”的目标,“难度很大。”
另外,李原园向上海证券报表示,工业节水重点在于火力发电、石油石化、钢铁、纺织、造纸、化工、食品等高用水行业。“总的来说,节水投入不会过多增加这些企业的成本。”因此,对这些企业影响不会太大。
同时,李原园分析认为,《规划》提出将加大政府投入,拓展融资渠道,以保证规划目标落实。具体在资金分配上,预计“政府投入将侧重农业方面,其他方面则以拓展融资渠道为主。”李原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