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下半年起,上海市民无需再为修鞋、修伞等琐事而四处寻寻觅觅了。据报道,上海市《城市设摊导则》即将出炉,并于下半年正式开始实施。上海市市容局环卫处处长孙芝兴介绍说:“上海无证摊贩可能在5万以上,光靠堵是行不通的。而且有些摊点确实便利了居民生活,因此我们允许城市化区域一部分小摊小贩的存在,给他们颁发临时许可证。”
不知从何时起,我国大小城市都对所谓的形象重视起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碟中谍3》三度送审国家电影局审查,在删掉了上海市晾晒内衣的生活街景后方才通过,原因是这些场景被认为丑化了上海的城市形象。至于对小摊小贩的驱赶,更是各个大小城市的一大特色。由此闹出了许多悲剧,小商贩被殴打与城管受伤等焦点新闻不断见诸于报端。这次,上海市允许城市化区域一部分小摊小贩的存在,走出了城市形象凌驾于民生问题的局限,可以说是一大进步。
实际上,小商贩之所以能够生存,甚至在城管的驱赶下还能维持,主要原因在于两点:一是市场有此类需求,这是让小摊贩得以存在的市场基础。二是许多小摊贩没有更好的就业机会,为了生存不得已而为之。无论这两个因素哪个更多一些,至少都说明摊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认清这一点对于城市的管理者调整管理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强行取缔小摊贩其实并没有可行性。
事实上,不仅中国,就连西方发达国家也都有商贩的存在。比如美国,仅纽约市目前就有1.2万多名有执照的街头小贩。在曼哈顿下城的小贩,46%的经营者卖食品和旅游品,还有28%的出售文化产品。外国游客来到纽约,并不觉得街头小贩有碍市容。街头小贩主要集中在百老汇、唐人街、炮台公园等地,他们大多守法经营,为纽约的繁荣和税收做了不少贡献。
再比如法国,只要摊贩总体上不扰乱社会秩序、不影响交通政府就不予干涉,而且,为了避免摊贩到处乱跑,同时方便市场,法国巴黎市政府将巴黎市区接近环城路的各个城门附近的街道,在一周时间内分别辟为举办跳蚤市场的地点,相关的交通管制提前公布于众,并成为一项制度,定时、定地、轮流举办以方便摊贩。法国对摊贩采取的也是“疏”而不是“堵”的办法,通过为摊贩提供良好的服务———如通路、通水、通电、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行业技术培训、相关行业的信息等等,为这些弱者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不让他们产生被城市遗弃的感觉。因此,这些摊贩也常常“乐呵呵的,一副满足的神情”。
我国虽然连续数年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2005年,我国人均GDP为1703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25,日本的1/21),就业机会还非常缺乏,许多弱势群体除了摆摊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摆摊常常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惟一途径,如果为了所谓的城市面貌对他们进行驱赶,堵住他们的生存之路,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整建立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一系列问题。
经济发展不能抛弃弱者,应该给弱者机会。在2月26日举行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就业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失业预警制度,预防、调节和控制可能出现的较大规模的失业。这意味着,国家将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更人性化的措施来促进就业,而摊贩本身无疑也是实现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个途径。
因此,给摊贩机会,不仅有益于摊贩的生存和发展,也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要求各地都像上海那样,给摊贩就业的机会而不是四处驱赶他们,甚至毁灭他们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