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货币·债券
  • A5:期货
  • A7:专版
  • A8:时事·天下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调查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2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8版:维权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8版:维权在线
    信托新规考验投资者风险承受度
    败诉损失计提谁来担责
    委托高手炒股 资金被卷谁之过
    小股东自己的权利自己做主
    保险资金入市 不妨“松松绑”
    刘中民诉渤海集团案 证券民事赔偿“考古”
    新身份证不被认可如何是好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保险资金入市 不妨“松松绑”
    2007年0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近日有报道称,中国保监会的一位相关负责人发表谈话表示,保监会正在考虑提高保险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比例,有关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入市的原有限制性条款可能要放宽。

      保险资金入市中有一条限制措施是“保险公司不可购买在过去12个月里价格翻倍的股票”,此条限制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止保险资金介入涨幅过大的股票,是为了控制风险。但是,如果在一个长期牛市格局状态下,市场的资金面供给非常的充沛,好的公司必定会被各类机构投资者充分发掘,根本不可能出现被保险资金价值发现,而涨幅又很小的品种,好的公司必定会在大牛市中享受充分的溢价,不会有涨幅只在20%以下的股票让保险资金一家机构投资者来介入。就像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的发行估值一样,足足比当初H股的发行估值高了不知有几个100%一样,市场不是照样有强大的资金在追捧在承接吗?如果市场有条A股发行价不得超过H股发行价100%的限制措施,保险公司就不在A股市场融资了吗?

      好公司的股票价格,由于年度经营业绩的高增长,股价也会出现同步的高涨幅,如果在绩差股的年度涨幅都超过100%的情况下,按照相关的“保险公司不可购买在过去12个月里价格翻倍的股票”的规定,那么保险资金可能面临无股可买的处境,有一些ST股年度涨幅不超过100%,可以买吗?保险公司的股票发行按照市场化原则进行,其保险资金的入市也应按照市场化原则来操作,不能强加类似超过年度100%涨幅不可购买的硬性规定。成熟市场的好公司,涨了几十倍的股票多的是,还不是有很多类似保险资金的长线资金在不断持有和买入吗?好公司的股价总不会因为保险资金要购买,就每年的涨幅刚好算到涨幅不超过100%吧?

      具体问题需具体对待,对待特定的公司,相关类似的限制可以解除。这需要相关规则予以补充来加以完善。另外“保险公司投资股市规模不得超过其总资产规模的5%”的限制也可适当放宽,如果要控制保险资金入市规模的速度,那么也不必一下放得太宽,可以2%-3%左右的幅度加码循序渐进式的抬高入市比例。就目前保险资金可入市总规模的比例来看,未来应该还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高风险的市场同样也能带来高回报,既没有任何风险,又有着高回报的投资品种是绝对不存在的。(陈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