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就传来了“民工荒”的消息。有报道称,广东省劳动部门日前对全省303家企业用工定点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过去的一年,广东省六成企业严重缺工,平均每1.5个岗位争夺一名求职者;平均每招进一个工人的同时有0.73个工人流失。预计今年全省用工需求将更加旺盛,制造业招工难状况更加严重。
如何来看待广东等地出现的严重的民工荒?我认为,既有外部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货膨胀等因素,也有国家政策向资本倾斜而导致劳资力量对比不均衡的原因。
从前者看,近年投资的高增长拉动了企业的用工需求,而相对来说,劳动力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却没有发生多少变化,这导致用工缺口拉大。另外,去年下半年以来普遍的物价特别是粮食上涨抬高了工人的劳动成本,使他们的生活费用大幅上升,因此,尽管名义工资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大降低,以致相同的工资无法维持与过去一样的生活水平。还有,近年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得务农的实际收入有较大提高。相对于一些地区十几年不变的工资,不断上升的涉农收入也无疑增强了民工返乡的吸引力。因此,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前,农民工在理性的计算下,选择回家是自然的,劳动力供应在短时期内便有可能出现不足或平衡的增长,从而与急剧上升的投资需求失衡。
从后者看,正如广东省劳动部门分析认为的,广东企业去年出现的普通工人缺口巨大、流失率高等问题,主要缘于部分地区和行业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劳动条件不完善、劳动合同期限短期化。不少地方和企业把最低工资标准当“标准工资”,比如,一个广泛引用的说法是,珠三角地区10多年来民工的月工资水平只提高了68元。
尽管搞清楚“民工荒”的原因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我们更应该关心目前的“民工荒”会不会长期存在?因为如果长期存在的话,从现在起,我们就应着手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否则,等到问题积累严重时,代价就大了。
在我看来,可从两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首先,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农民工工资长达10多年的微量增长某种程度而言的确表明了中国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格局。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中国就业议程》预测,未来10年,中国劳动力将增加7000多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趋势还将持续8—10年左右。农村这块,按最保守的估计,目前富余劳动力已经达到1.5亿人,另外至少还有1/3的农村劳动力或多或少存在就业不足的问题。而城镇自2000年以来,登记失业率也是逐年攀升,这几年分别是3.1%、3.6%、4.0%、4.3%,另外,这几年由于大学扩招的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初次就业率持续走低,失业现象也很严重,因此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城镇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峻。这也基本上可以肯定,尽管一些学者判断,已经出现全国性的“民工荒”,但至少在未来10多年的时间里,不存在全局意义上的劳动力供给紧张的问题。
然而,若我们把眼光再看远一点,比如20-50年,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显然,一个变化会是,国家实施的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其带来的结果就是,青壮劳动力相比此前二十年将减少。世界银行估计,在2015—202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将停止增长并出现下降趋势。另据人口学家估算,中国青壮年人口数量将在2015年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到21世纪中叶,中国总计将减少18%—35%的青壮劳动力。所以,从一个更长的时间来看,可能存在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当然,劳动力的供给问题还要看需求的变化。大多数专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至少在未来10-20年内都将保持一个较高水平,特别是以投资为主要拉动的总需求扩张对劳动力的需求将维持在一个较长时期。另外,由于劳动力的价格不可能长期背离其价值,也就是说,在长期中工资粘性将被消除,实际工资可能调整到位,那么,目前由工资所引起的劳动力不足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只有一个因素可能会引起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就是,随着技术的改造和进步,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于劳动力的素质而非数量。
所以,我的结论是:如果长期指的是未来10-20年,那么可以肯定,总量性的“民工荒”不会持续出现;但如果时间更长,劳动力有可能从目前的“无限供给”走向“有限过剩”,并逐步形成一种新的均势。当然,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劳资双方的力量大致处于一个均衡的水平,不像现在这样,资方的力量过于强大,劳方的力量又过于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