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特别报道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天下
  • 9:专版
  • 10:专版
  • 11:专版
  • 12:专栏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人物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公司调查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1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2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2版:专栏
    对央企重组的另一种担忧
    谨防富人搭乘穷人便车
    民营高科技企业的两个翅膀
    基金能在重荷之下升华吗
    在高速行驶时换车轮,太险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对央企重组的另一种担忧
    2007年03月0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孙立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金融学教授

      中国政府正在利用市场机制采取重组的战略来加快央企的改造步伐。因为,今年是中国加入WTO后全面开放的关键一年,2008年奥运题材和2010年的世博题材会给中国市场带来宝贵的商机和丰厚的“红利”,这些机会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被我们争取到而成为我们完成向市场经济成功转型的助力器,将取决于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政府对国有资源的调控及管理能力上。

      央企重组是中国脱离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因为是存量上的脱胎换骨,所以,就要比目前的体制创新、技术创新这类增量改革要困难得多。尽管央企目前的利润可喜可贺,但是,从企业的创新机制、治理结构、管理效率等指标上看,我们和国外的某些大型企业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利润的可持续性还会引起质疑。央企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可能直接会造成百姓福利的损失,严重影响其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范围,质量和价格,从而也就影响到消费者对未来生活的信心。

      现在人们似乎又有另一种担心:央企重组会不会加剧不公平竞争,会限制民企机会?

      我们不妨看看日本的例子。

      上世纪末,日本就在为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市场、政府和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热烈争论。1999年,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的日本三位著名学者共同出版发行的题为《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这一专著,得到了当时日本业界、学界和政界的高度重视。这本书传递的观念是:只有企业参与的市场会失去国家竞争力,光有强势的政府而缺乏具有经营活力的企业载体,也会失去国家竞争力。只有官民有效地结合,才能真正提升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他们的判断依据是,目前市场的开放度前所未有,很多跨国企业的能量已超过了当地本国企业的规模以及所在国政府能够控制的范围。而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发展,很大程度是因为都得到了母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尽管今天这三者间的关系在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机制是否有效已经涉及到一个国家对外的竞争能力上。所以,央企重组的第一个目标就应该是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争取在更大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这种做法也是顺应当前企业发展的现代化模式。但是做大不等于做强,做大不等于垄断,由于央企重组后的定位集中在某些涉及国家安全的关键产业,再加上企业发展的连带效应,重组后的央企应该跟民企和外企形成一个良性的互补关系、合作关系。但是,重组后央企如果缺乏现代化的企业治理机制,缺乏产品的研发能力和市场的定位,那么央企和其他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就无法建立,当然也就有可能制约其他类型企业的发展。因为一些有活力的民营企业或外企完全可以替代央企提供性价比更好的产品。

      从市场上看,央企整体上市不仅没有打压股市反而被市场青睐,这主要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央企的重组计划被市场认可,即这种做大做强的战略今后一定会带来企业高额的回报,事实上有些重组完的央企业绩明显改善。其次,央企整体上市能够站稳市场,尤其在目前流动性十分宽裕的情况下,再加上股权分置改革顺利推进,整体上市不会对股价有下压趋势,反而大家都认为,这种大型企业的股价波动性小,便于操作。之所以没有采取分拆上市,是因为目前国际市场上跨国企业的力量迅猛提升,改变了一个国家现代化企业的发展模式———让人们意识到政府主导下的做大做强战略不可轻视!不过,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个消极因素,没有选择分拆上市,是因为一旦分拆上市,央企的部分“劣质”资源就会成为政府巨大的财政成本。何况目前市场流动性宽松和香港股市的红筹股推动效应,所以政府认为整体上市有利于降低央企重组的财政成本。当然,如果这种整体改革没有带来企业内部机制上的变化,那么,由于对大型企业外部约束力的相对疲软,很可能造成央企的重组留于表面形式,换汤不换药。比起分拆上市的做法,这样的整体上市反而会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大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