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两会特别报道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专版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专版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时事·海外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市场重大信息披露 不能是“隔天午餐”
    房市调控因何搁浅
    购买单位低价房纳税或助推房价
    中国小额贷款银行应慎行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互动加大
    什么抑制了中国文化消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什么抑制了中国文化消费
    2007年03月0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陈随有

      

      2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报告指出,2006年,我国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总量约为9370亿元,排除其中一半的教育支出,去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文化消费总量将为4685亿元左右。不过,这样的数字和一个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以上的13亿人口的大国并不相称。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有相关性。在人均GDP达到1700美元时,合理的文化消费总量应该在两万亿元以上。换句话说,当前中国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还不到1/4。

      我国文化消费低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首先,文化产品的供应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以电影、电视剧为例,近年来我国影视产品出的不少,但好作品寥寥无几,上座率常常少得可怜,如果说中国人本来就不喜欢消费影视类文化产品也不合乎逻辑,为什么许多进口大片和韩国电视剧等却能创下令人羡慕的上座、收视佳绩?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2005年的影视出口额仅相当于韩国的四分之一。这说明我国的文化产品本身与市场的需求没有真正接轨。

      韩国影视的流行,恰得益于其运作的高度市场化。举个简单的例子,韩国的电视剧可以随时按照观众的要求改变剧情,每个观众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意见和建议常常被接受,如此就激发了观众的参与热情,在观众与产品的提供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而反观我们的一些影视作品,总是导演在自卖自夸观众并不认可。许多作品缺乏对民生的关怀和积极的主题,其结果是被观众抛弃。

      文化产品价格太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影片《少林寺》曾在一毛钱一张电影票的时代创下了上亿的票房,当年由于票价低,只相当于当时人均月工资的0.2%,许多人都消费得起。但是,现在一张电影片动辄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在人均平均工资中的比例占到5%以上,假若一个三口之家去看一场电影,票价加上其他消费要花上几百元。由于票价高上座率低,许多电影院在亏损的情况下又进一步提高票价,形成恶性循环。

      如果要刺激文化消费,必须降低文化产品的定价标准。事实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文化产品定价都是非常低廉的。仍以电影票为例,在德国,即使在黄金时段看黄金电影,也不过只需花费7至9欧元,只相当于他们人均月收入的0.18%-0.3%之间,票价占月收入的比例相当于我国影片《少林寺》热映时候的水平,可以想象,倘若目前的票价也降到接近那个程度,电影院恐怕将场场爆满。上海主流影院实行“周二半价”之后,就曾经出现过白天排队买电影票的罕见场景。可见,文化产品的定价本身对文化消费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制约我国文化消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过程中,原来由国家统包的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逐一实行改革,个人的负担快速增加,而居民收入却未同步大幅增加,导致居民收入预期越来越不确定,消费倾向不断下降。受不确定性心理因素的影响,人们一般首先会主动降低对文化产品的消费。

      我国居民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大,早在2003年,国家统计局的资料就显示,我国的文化消费量存在3000亿元到4000亿元的结构性缺口。一旦需求被激活,文化产业有望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拉动、扩大内需的新亮点。在美国,文化产品已成为它除军火外的第一大出口产品,在为美国积聚大量财富的同时,也把美国人的价值观传输到了世界各地。面对巨大的国际市场,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反思我国文化产品与国内实际需求和国际市场的距离,积极加以改进,争取早日在世界上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