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新闻
  • 6: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5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民生问题突出表明经济增长总体效益不高
    韩志国的视角
    代表委员不应被自身利益束缚
    应以监督和考核让大学回归本分
    财政超收何必 急于投向“稳定基金”
    扩大内需必须加快解决民生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民生问题突出表明经济增长总体效益不高
    2007年03月0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在中国经济每年以10%的速度快速增长时,民生问题居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话题,表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益需要反思。如果速度上去了,全社会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却日显突出,那只能说明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益是不高的,全社会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是存在问题的。经济发展不光只有一个速度指标,更需要有多方面的有机配合,有多个指标加以检测,只有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均衡发展,那才是一个有效益的增长。

      □邹民生

      

      民生问题已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前老百姓关注的热点。从各地先后召开的两会情况看,与会代表也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这个热点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中国社会出了什么状况,是老百姓现在的日子难过了?还是另有更深层次矛盾需要解决?而民生问题仅仅是衣食住行吗?在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一系列热门话题后面,又隐藏着哪些更需要关注的毛病呢?非常值得思考。

      今天,民生问题之所以如此突出,并不是中国社会遇到了什么大灾大难,老百姓流离失所、穷得叮当。相反,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锐减,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现在的问题是,随着生活成本的快速上升,老百姓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加上体制、机制的变革,老百姓在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方面正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改革代价。因此,民生问题尖锐,实质上另有原因,它是中国经济发展遭遇瓶颈的反映,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反映。这种失衡至少在三个方面影响了民生问题。

      首先,区域与产业经济发展失衡对城乡居民的就业产生了全方位影响。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情所致,国家在东部地区先行探索。东部的崛起,一方面为国家积聚了大量财富,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拉开了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使全社会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而同时伴生的一、二、三次产业的大调整,也使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局。它的正面意义是几亿农民离乡离土加入了城市就业大军。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就业压力,并导致了全社会劳动力配置的失衡。

      其次,社会分配的失衡造成了贫富差距加大,加上生活成本的迅速上升,加剧了老百姓的生活压力。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配至少在两个方面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一是社会人群中的偏差,占社会不到20%的人占有超过80%的财富。现在,绝对贫困人口虽在锐减,但相对贫困人口却有增加的趋势;另外一个比较不为人们关注的是,社会分配向政府部门倾斜比重过大,其次是企业,老百姓垫底。这样一种向强势阶层和领域倾斜的分配趋势,很难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从而加剧民生矛盾。

      此外,体制改革缓慢与经济发展之间不匹配导致的制度失衡也加重了老百姓的生活负担。中国的改革从经济开始,这方面步子很快,但在制度层面的改革却相当缓慢,甚至困难重重。这种制度短腿现象,至少在两个层面上加剧了民生矛盾。一是市场层面上,一些享有行政资源的垄断企业通过非市场手段获取超额利润从而使市场失去公平,加大了老百姓的消费支出;二是政府层面上,由于公共服务产品的缺失、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支出。比如,民间呼声很大的教育、医疗等领域,就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失问题。

      在中国经济每年以10%的速度快速增长时,民生问题居然成为全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话题,表明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益需要反思。中国社会曾经有过一句非常著名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非常典型地反映了长期以来人们追求发展速度的价值取向。然而,如果速度上去了,全社会的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却日显突出,那只能说明经济增长的总体效益是不高的,全社会在资源配置方面也是存在问题的。因为经济发展不光只有一个速度指标,更需要有多方面的有机配合,有多个指标加以检测,只有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得到均衡发展,那才是一个有效益的增长。

      另外,民生问题如此突出还表明,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已经到了必须采取进一步措施加以治理的时候了。特别是在与民生相关的地方,需要尽快调整利益关系。说到底,现在的民生问题主要是利益格局问题,是继续向少数先富起来的人倾斜,还是让老百姓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是继续让垄断部门独享超级行政资源,还是让社会竞争更趋公平;是政府介入经济与民争利,还是政府回归本位,提供公共服务、做好行政管理。这其中一些看似非民生问题,其实对民生问题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现在的民生问题如此突出也表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有资源与环境的硬约束外,也面临着来自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系列挑战。从就业到医疗、从教育到社会保障,在中国社会长达30年、至今还在进行着的历史性转型中,老百姓承担着由体制、机制变革所造成的剧烈阵痛,以及社会大变革的主要代价。这是需要在经济发展、国力强大的基础上,通过政府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来偿还的。只有让老百姓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才谈得上中国经济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现在的民生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老百姓生计问题,而是一个与转变政府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全社会利益格局有关的大问题,是改革开放走到今天,需要反思并适度调整社会发展航向的大问题。只有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思考,才能看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