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银行业全面开放、全面竞争的新时代,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确保我国银行业稳健、高效运行,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创新取得显著成绩,整个银行业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银行业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一大标志性变化。
银监会坚持以公司治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深化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继建行、交行于2005年成功实现境外上市后,工行、中行先后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在严格的境内外市场监督和市场约束机制下,初步建立了相对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资本充足率迅速提高,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明显改善,风险控制能力增强。目前,上述四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已大大超出8%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也降至5%以下。去年前九个月,建行、中行、工行的税前利润分别为660亿元、633亿元和534亿元,达到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同时,国家注资获得明显收益,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目前,中资商业银行与境外投资者已经由早期单纯的股权合作,发展到业务和技术层面上的多种合作,实现了由“引资”向“引智”和“引技”的转变。中资商业银行通过学习和借鉴国际优秀银行的先进服务理念、管理经验及产品开发与维护技术,对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全面构建银行业支农长效机制
全面构建银行业支农长效机制,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特别是2006年以来,中国银监会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整体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支农制度基础进一步夯实。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产权制度和内部机制改革稳步推进,历史包袱初步化解,资产质量有效改善。截至去年11月底,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占其各项贷款比例由2002年底的40%提高到47%,支持“三农”的信贷数量明显增加。从2004年开始,农信社开始扭亏为盈,去年前11个月实现利润299亿元。
与此同时,为彻底改变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成为农村资金“抽水机”的现状,增加邮储机构支农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竞争度,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邮政储蓄银行于2006年宣告成立,成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又一重点。
积极研究和推动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注重发挥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银监会在推进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过程中一直慎之又慎,要确保两机构支农服务方向不变的同时,支农深度和广度逐步提高。”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说。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银监会适度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创业。
2007年3月1日,中国第一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在仪陇县金城镇正式挂牌开业,这标志着中国银监会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取得新突破。
银监会持续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服务力度,多方拓宽信贷支农渠道,鼓励支农产品及服务创新,大力推广农户小额信贷、联保贷款,引入社团贷款模式等,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2006年末,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5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总量的比例约19%,比2003年末增长约65%。
推动银行业加快创新步伐
为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银监会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督促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新经营理念,革新体制机制,创新信贷产品,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通过努力,小企业贷款工作的监管环境得到有效提升,小企业贷款的政策环境得到持续好转,小企业贷款的舆论氛围得到明显改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银行业整体风险意识大大增强、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过剩等新的金融环境,监管部门不失时机地推动、引领银行业加快创新的步伐,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培育和防险并举”的监管原则,以鼓励推动创新,以规范防范风险,以培育完善市场,以发展满足需求。
银监会把对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当作创新业务发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2007年1月1日开通的公众教育服务网站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银监会积极支持商业银行拓宽业务领域,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同时,综合经营积极推进试点探索,资产证券化业务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了管控风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