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特别报道
  • 9:财经新闻
  • 10:时事·海外
  • 11:观点·评论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特别报道
    董事会建设:国企改革重中之重
    节能降耗:工业化发展阶段必由之路
    目标不变 节能指标五年算总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董事会建设:国企改革重中之重
    2007年03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国企改革正在克服难关向纵深推进 资料图
      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有突破性进展

      □本报记者 李雁争

      

      温家宝总理昨天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

      北京的一些专家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普遍认为,董事会建设作为改革的关键环节,将为国企改革带来实质性的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企业重组等重点领域都将在2007年取得进展。

      董事会建设完善国企现代企业制度

      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

      国资委董事会试点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秦永法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市场全面开放,国有企业不仅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也更加直接地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这种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国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司体制。

      目前,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在法人治理结构上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企业法注册的国有独资企业,这是大多数,实行总经理负责制,没有董事会;另一种是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国有独资公司,有董事会,但是董事都是内部人。这两种体制都是将庞大的国有资产完全维系在“一个人”的素质和状态上。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一个人”说了算的管理体制肯定是不科学、不合理的。

      他认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前提,就是要建立一种体制,这种体制的核心就是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制度,由董事会担当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受托责任,实现对企业的个性化经营和管理。建立这一体制就是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根据这一思路,国资委去年研究制定下发了《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指导意见》、《外部董事管理办法》、《国有独资公司职工董事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目前,规范试点企业董事会与国资委关系等方面的配套文件正在研究起草中。

      放宽市场准入破题垄断行业市场化

      温家宝说,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深化电力、邮政、电信、铁路等行业改革,稳步推进供水、供气、供热等市政公用事业改革。

      根据全国工商联的最新研究,民营企业500强中的最大者,都不如国有企业500强中最小的一个。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政府经济顾问剧锦文认为,近年来,国企开始了新一轮扩张,甚至还出现了向某些竞争性领域重新扩展的苗头,经济中已经出现了“再国有化”现象。

      剧锦文告诉记者,这一轮国企的持续扩张将带来多种隐患。第一,国企的再次扩张可能为将来的调整带来更大风险。曾几何时,由于国有企业摊子铺得太大,在经济不景气时无法将多余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迅速转移出去,造成大量员工待岗、失业,资产闲置等难以解决的矛盾,国家的负担因此大增。现在一些国企借经济增长东风大举扩张,而一旦经济出现衰退,后果会更加严重;其次,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的大幅度扩张,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水平。竞争效应的减损,最终会使国民经济运行效率下降;第三,国有企业强势扩张会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挤压。尽管国有企业的发展也会促成对民营产品的需求增加,但因国企扩张而造成民营经济活动空间趋紧则是更重要的问题。

      他说,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国企的职责之一在于“诱致”市场的产生,即在市场调节不到位或市场没有产生的领域,国有企业要主动进入;一旦市场出现并形成一定规模,国有企业就要及时退出,再进入其他需要诱致的领域。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促进国企重组

      温家宝提出,国企改革要按照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原则,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企业调整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去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中央企业减少至80-100家的明确目标。

      意见指出,央企重组模式有四种:一是强强联合,钢铁、通信、地产、汽车、航空等都将进一步成为央企并购的主战场;二是纵向集结,即纵向联合,如像类似于中石油、中石化内部上市公司的重组整合,或者是央企某个行业上下游的重组整合;三是同类合并,把相关央企中非主业资产剥离出来,而后以同类产业相合,形成新的独立企业;四是以强并弱,这种模式可能会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强势企业托管弱势企业,第二步是在两者的磨合中进行可能的合并,然后做强做大。

      曾多次参与国有企业整合重组、收购兼并活动的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脱明忠律师指出,无论采取哪项重组方法,都会牵涉到富余职工安置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何况,随着央企重组往纵深处推进,重组其实已经进入越来越难的阶段。

      但是通过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中央企业改革这盘棋有望下活。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此前表示,预算制度将在今年实施。国有企业上缴的红利将部分用于困难企业的退出和对优势企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