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特别报道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特别报道
  • 6:特别报道
  • 7:特别报道
  • 8:特别报道
  • 9:财经新闻
  • 10:时事·海外
  • 11:观点·评论
  • 12:环球财讯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产权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11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11版:观点·评论
    从中央稳定调节基金看公共预算透明化
    解决民生问题不是权宜之计
    核实贸易数据利于 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
    没有竞争何来市场经济原理
    提高工人工资事关可持续发展
    房市调控重在打破垄断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解决民生问题不是权宜之计
    2007年03月0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倪小林

      

      2007年两会对于民生问题的关注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会议,媒体报道今年一号提案是关于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议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两会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的话题大多离不开如何改善民生环境创造和谐社会,切实促进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两会之前上海市政府关于解禁流动设摊摆点,扩大百姓就业渠道,方便城市人民的生活的举措,引发了很多城市对于开放摊群市场的思考,沈阳、南京等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开放市场。虽然笔者注意到上海市在重开摊群市场时十分强调一定要随百姓意愿来做好这件事,但是百姓对此依然有疑虑。

      城市里摆摊设点盛行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很大程度是为了解决国企改制和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就业问题,以此作为增加吸纳劳动力的重要措施。北京人最为熟悉的“大碗茶”就是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就业的一个创新,开了上世纪70年代年末分流城市富余劳动力的先河,在当时以及后来十几年的时间里,像“大碗茶”那样的摊群市场活跃在各个大城市。城镇摊群市场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问题,同时也活跃了城市经济刺激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任何事情都有利弊,摊群市场的蓬勃发展给城市的管理出了难题,摊位占据马路空间、开在居民区的摊群市场不同程度地扰民,90年代以后的城市化进程,各大城市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撤消摊点和流动市场,发展大型超市和购物中心,从某种程度看这似乎也是为民生解决难题,让人们生活的城市更干净、更漂亮、人们购物的环境更安全。

      为民生之举应当有现实的民生基础,现在重新开禁城市摊群市场,原来那些影响市容的问题是不是还会出现,在对于上海举措的议论中,不少人提起重新开放摊群市场是既恨又爱,毕竟很多居民都是既享受过市场的方便,也多少受到了噪声和安全问题的困扰。人们担心,如果一些地方只是为了应对即将出台的《就业促进法》,匆匆开启摊群市场,作为解决就业的权宜之计,对于大城市的百姓生活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客观地说,目前百姓的这点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

      民生问题不是简单满足公众某种需求就万事大吉,百姓生活的的方方面面都应该纳入政府统筹考虑的范围之内,重新开启摊群市场同样也是一个复杂的大工程,如果只是凭老经验办事,肯定还会像摊烙饼一样来回折腾,继续成为城市里一场又一场让人头疼的拉锯战,也会成为政府握在手上的烫手山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的管理长期以来并非完全如人意,政府即使出发点是为百姓考虑,也同样有怎样开放、如何管理的问题。摊群市场不外乎是交易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如今食品安全、商品质量问题如此之多,将来摊群市场这些问题由谁来管?怎么管?

      就像经济适用房的问题一样,我国发展经济适用房已经多年,但是百姓的住房问题越来越复杂,人们意见越来越大。很大程度是因为很多地方政府只把开发经济适用房作为政绩去吆喝,在解决百姓住房问题上根本出发点依然是仅仅依靠市场自动调节,忽略了政府在百姓问题上应该承担的公共职能,从而导致即便是政府投入很大精力发展经济适用房,百姓也难以得到相应的好处。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政府疏于关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分配机制的建立、没有很好地解决城市普通居民因价高难以购房的深层问题。如果政府长期处在被动调控的局面,解决民生问题永远会是权宜之计。

      人们呼吁政府要成为民生政府,也就是说百姓期望关注民生问题、解决民生问题应当成为政府工作的立本之道,而不是将百姓问题永远放置在“存档文件”里,经常成为“做秀”的道具,需要的时候拿出来晃一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