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勘
2007年春节之后,面对新的经济、金融、资本市场形势,央行货币政策重心将是控制流动性过剩,稳定利率与适当放松汇率,以及预防警惕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将尝试由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去年12月份CPI为2.8%,今年1月份为2.2%,人民币是否加息已经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话题。
人民币加息是为了抑制货币过快增长和控制流动性过剩,预防经济过热和警惕通货膨胀,是解决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主要货币手段之一。但造成国内银行体系货币流动性过剩,贷款扩张压力加大,央行货币政策受到掣肘,主要原因是国际收支失衡。由于国际贸易顺差持续多年不断放大,给具有投机性的国际游资提供了人民币升值信号,大量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央行被迫释放等量基础货币,2003年外汇占款形成的货币供应量首次超过广义货币增长量,2005年和2006年,大约是广义货币增长量的1.5倍和2.1倍。可见,国际投机资本的热钱流入,导致人民币流动性偏多过剩———经济升温———通货膨胀,这样一个模式现在似乎已经被固化了。
不难看出,内部人民币流动性不平衡,与外部国际收支不平衡有着直接关系,所导致的国内人民币流动性扩张或过剩,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贸易与资本流入双顺差直接相关。在当今内部人民币流动性失衡是外部失衡所造成的背景下,稳定人民币利率不仅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又是稳定人民币流动性,及稳定汇率的重要前提。国际热钱流向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股市、楼市等),缘由是人民币与国际主要货币(美元)利率差密切相关。倘若人民币加息,客观上虽然缩小了与美元的利率差,但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无疑会助长更多国际套利游资流入,将加剧国际收支不平衡,引发国内人民币流动性更加不平衡,形成因国际收支外部失衡得的“病”,却开了医治内部失衡的“药方”这样一种局面,不但治不了“病”,而且可能使“病”况加重。这样一来,人民币加息不仅不能有效抑制货币供应量增长,节制流动性过剩,遏制信贷货币扩张,预防通货膨胀、经济过热和资产泡沫化,反而加大鼓励国际套利资金流入速度和流入量,产生资本涌入与股票价格齐涨的局面,致使利率政策走向与其初衷相反。
遏制人民币过快升值和外汇资金过大流入,抑制货币供应量增长,节制流动性过剩和信贷货币扩张,已经成为央行主要控制目标之一,防范金融体系风险是央行目前首要任务。解决这些问题之策在于汇率而不是利率,虽然未来的物价指数有继续上升的可能,甚至构成微小的负实际利率,也不宜作为加息的依据。因为在一国本币升值背景下,央行一般将国内货币利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以缓解本币升值压力,并起到抑制热钱流入的作用。去年以来央行保持人民币较低利率水平,利用票据和存款准备金对冲和冻结等手段,争取时间完善汇率改革,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把过剩的流动性由货币市场转移到资本市场,从而化解流动性过剩和增强金融系统抗风险能力,就体现了这种战略意图。
如果今年2、3月份CPI走高到2.1%至2.5%,加息的基本条件似乎已经成熟。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内部的不平衡,是由“外部失衡”导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引起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央行被动投放等量基础货币,货币供应量增加造成人民币流动性偏多或过剩,从而导致通货膨胀压力,虽然通货膨胀是加息的关键因素,但并非是唯一因素。在目前人民币升值加快,流动性依然偏多或过剩,导致通货膨胀压力的“内部失衡”背景下,人民币加息显然不能是一个能够调控目前内部失衡有效的货币政策。
解决“内部失衡”问题,在虚拟经济领域,正如目前政府所采取的积极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包括金融衍生产品、股指期货、商品期货、以及让H股、红筹股回归A股市场,也就是说把虚拟金融市场这个“水库”容量做大,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增加和丰富金融衍生产品,就等于再把“水库”数量做多,来“储蓄”当前过剩的流动性,为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创造必要条件。在消费经济领域,刺激消费,设法扩大内需市场。在实体经济领域,控制投资规模和处理好出口主导结构失衡问题。三者齐下求解内部失衡,以此来化解外部失衡。 (作者为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