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的行为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2007年03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万家基金 张健
新基金发行依然火爆。眼前投资者的实际的行为和不切实际的期望主要是:期望重演2006年基金业绩的回报;期望短期内买入的基金一路上涨;期望无论什么新基金,都能如愿获利;期望起步的牛市一路上行等等。
事实上,规模排在前1/3的大基金,很少业绩能排入前1/3,排在各类基金前列的基金规模偏小;连续3年业绩保持在前1/3的基金数量只占9%,连续2年业绩保持在前1/3的基金数量占17%。2003年美国权威机构对8000多只共同基金统计分析的结论:将基金业绩分为4等分,当年业绩最好的前1/4基金次年沦为最后1/4的概率为50%,相反,当年业绩排最后的1/4基金次年成为排名最前1/4的概率也是50%。同样我们使用同样的思路对国内基金进行分析,结论惊人的相似。
上面提到的投资者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正是所谓“有效性错觉”的作用,就是说由于过度依赖基于有限信息的历史经验而不是积极展望未来,投资者无法发现市场存在的随机现象,并且很难放弃自己已经找到市场发展规律的观点,希望得出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判断相吻合的结论。
那么投资者如何才能在2007年的基金投资中获得满意的利润呢?首先要克服自己的“有效性错觉”,根据市场的现状调整策略,记住趋势只是市场的普遍观点,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其次学会避免盲目跟风,特别是当一项投资对你很重要时,你在购买这项资产的投机成分越重,你受媒体广告影响的可能性越大,进而在错误的时机进行交易的可能性越大。最后建言是正确的反常规方式往往是有效的,当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在市场都在卖出时你买入,而别人买入时你卖出;而是需要利用准确的信息,独立于媒体、潮流和自己的习惯,理性衡量得失,增加对市场事件、自己投资选择的不确定性和过程的复杂性的认识,达到自己合理的投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