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特别报道
  • 4:特别报道
  • 5:财经要闻
  • 6:观点·评论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9:专版
  • 10:公司巡礼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热点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产品
  • D8:钱沿周刊·广角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1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1版:投资者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1版:投资者教育
    基金波动幅度加大,你能承受吗
    为什么净值变高了
    不到现场也能买基金
    基金投资 杜绝五种“时尚”
    实际的行为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从奥运传奇到基金投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基金投资 杜绝五种“时尚”
    2007年03月1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阮文华

      

      在牛市行情的带动下,基金净值也水涨船高,受到投资者的热烈吹捧。但一个不容忽略的现象是,仍存在一些购买商品一样的“时尚”追新潮,是需要引起注意的。

      第一,盲目追“新”基金。投资新基金本身并无非议,但将其当作赚钱的“摇钱树”就不可取了。更不能用证券市场上的“原始股”作比照。因为证券市场上的“原始股”是以机构的定价机制做基础的,而新基金的净值增长,完全靠基金管理人的管理和运作基金的能力所决定。

      第二,盲目崇拜基金经理。基金经理的最终执行权还取决于基金投资委员会的授权。而基金经理还需要对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和建议进行筛选,从而做出投资决定。因此,既不能将其职能“神化”,更不能淡化基金经理的作用。

      第三,盲目追求“高分红”。“高分红”往往会伴随着基金大比例调仓,更决定和影响着基金正常的投资行为,并对稳定的投资组合产生影响。

      第四,盲目追求“保本收益”。无论是哪种理财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风险。不能因为基金的风险小于股票,就认为基金不存在风险,或根本就没有风险。因为,基金的主要投资品种是股票。股票的高风险无法回避,基金的风险性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五,盲目追求“业绩排名”。业绩排名对指导投资者的投资是有作用的。但由于基金的净值是不断波动的,基金业绩的排名也就只能作为参考。既然影响基金业绩排名的因素不是惟一的,业绩的排名也就只能从较长的时期看更有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