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特别报道
  • 7:公司巡礼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专版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专版
  • D5:专版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产权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6版:机构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6版:机构视点
    六家机构本周投资策略
    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券商研究机构对重点上市公司激进预测追踪(3月9日至3月17日)(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央行宣布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2007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2007年3月17日晚,央行公布,自3月18日起,调整法定利率水平,其中一年期存贷款法定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

      加息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目前市场、媒体及央行所引用的许多加息理由却似是而非。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尤其是目前的投资和进口不支撑加息。央行的货币政策仍然应该针对实体经济中的货币信贷和通胀,货币政策不应该成为调节中国股市的工具。今年余下的9个月中加息空间有限,我们估计最多还有一次加息。

      我们再次呼吁央行加快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宽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淡化央行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调控。

      光大证券:

      此次加息较去年“8·18”加息力度减弱,加息的目的主要还是收紧过剩的流动性,从而引导货币信贷和投资的合理增长。就对银行的影响而言,主要通过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调整来规避利率风险。目前已公布2006年年报的民生银行和华夏银行,平均基准利差大约放大6.8和5.1个基点。总体而言,加息对银行利差的影响略偏正面。我们认为加息后银行资产负债匹配方面,长存短贷的趋势将更为显著,

      海通证券:

      加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会产生冲击。首先,这次宏观调控将主要还是微调,因此调控力度不会有2004年那么大。其次,随着股权分置问题的逐步解决,阻碍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得到消除,投资者信心也正在恢复。再次,流动性过剩这一大的背景并未改变,中国经济保持着较快增长,加息不会影响股市长期向好趋势。最后,央行紧缩政策会影响市场资金供求量,但由于我国的股票市场目前还与银行信贷市场处于分割状态,银行资金难以直接流入股市。目前股市上资金充裕,加息不会对股市有太大影响。从资金流动性来说,不排除一部分进入市场资金会因为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上调而加速还款,从而可能对市场资金面造成一定的压力。

      国泰君安:

      因于物价持续攀升、信贷投资明显反弹等背景,此番加息并未出乎市场预料。重要的问题是今年还有下一次吗?笔者的答案是,加息故事刚刚开始,也就该结束了。理由有四: 其一,今年CPI格局可能是前高后低,下半年可能在2.0%之下,存款负利率局面仅现于年初;其二,美联储很可能在6月份就启动降息,2007年内有两次降息是目前市场共识;其三,目前外汇流入呈现加速态势;其四,鉴于工业企业超过8.0%的息税前利润率以及股市的可观预期回报,小幅加息对于抑制实体经济扩张及居民储蓄资金分流作用甚小。

      中金公司:

      加息对于市场的影响不大。

      1.尽管利率水平在提高,但其幅度小于通货膨胀上升幅度,因此实际利率还是在低位。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依然较高,市场基本面不会因本次加息而改变。

      2.流动性充裕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实际存款利率在加息后仍然为负数,同时借贷成本的上升幅度有限,股市吸引资金流入的虹吸效应仍将持续。

      3.从中长期来看,中国人口结构推动资产价格的上涨趋势并没有改变。

      4.关于加息的预测由来已久,市场参与者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提前消化了这一预期。

      中原证券:

      我们认为,加息仅会对短期A股市场带来冲击,但很难撼动目前A股市场中长期所延续的牛市格局,一方面,目前国内银行存款实际利率水平依然接近于“零”,此次加息很难抑制国内居民的投资热情;另一方面,预计年内采取持续加息措施的可能性非常小。从加息对各行业影响程度看,加息对银行业绩影响基本为中性,但对保险公司业绩增长可能带来不利影响,对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的地产类上市公司而言可能将对业绩增长带来负面影响。此外,预计加息不会对国内居民消费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加息对消费类股票的影响应是中性。

      联合证券:

      此次加息对货币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大:活期利率仍然维持在0.72%,一年以内的贷款利率增加幅度小于一年以内的存款利率增长幅度,这说明银行短期资金成本增加,因而投放短期贷款的冲动也将增加,债券短期品种的收益率也将相应上升。

      另外,央行前期大量的公开市场操作也主要集中在短期回收流动性。如果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力度不减,那么对货币市场的负面影响将更大。

      国信证券:

      此次加息部分是试图控制已经开始出现的经济增长快于预期的苗头。

      市场绝大多数预期2007年经济增长将小幅回落,部分原因是基于去年下半年以来严厉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我们认为2007年经济整体上仍可以看高一线,增长水平不会低于去年增速,原因是投资增长动力非常强劲。投资资金来源中来自银行信贷的比例越来越轻,企业经过几年的盈利高增长,资金越来越充裕,自有资金比重的提高势必加大调控投资的难度。

      天相投顾:

      1、我们认为央行重点关注的还是银行贷款投放的激增和资产价格(股票、地产)对金融体系安全的影响。2、此次加息可以被看作是后续一系列调控政策的开始,进一步出口退税政策还将出台,人民币升值速度也可能还会加快,高能耗和低附加值的出口产业还将受到进一步的打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存在走弱的可能,考虑利差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速度很难过快,未来持续加息难度很大。准备金率上调、央票和为外汇投资公司发行人民币债券将成为调控流动性的组合手段,未来还可能强化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3、政府将加快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2007年经济仍将呈高增长状态。

      东方证券:

      本次提升贷款利率有利于给偏快增长的信贷投资预冷降温,符合利率手段对经济的预调引导作用,发挥了货币政策的主动性。我们展望,2007年央行仍将继续提升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存贷款利率1-2次。持续加息预期对经济体降温是有效的,但一次或两次加息效果有限,属于宏观调控政策中的辅助措施,2006年度的两次“加息”效果并不明显。

      申银万国:

      连续提高利率将改变市场对利率政策的预期方式,可能对市场产生实质影响。我们认为后续可能形成新的利率政策预期有二:一是央行控制经济过热和防止通货膨胀的意图强于其他目标;二是利率提高会对市场形成实质性影响。从后续趋势看,在持续贸易顺差推动下,外汇占款投放的货币将继续增多,流动性调控压力依然较大。后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的同时,我们认为央行会在二季度继续常规性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我们认为短期内还看不到加息周期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