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揭示风险的一种重要手段,资信评级在资本市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00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全球大约有130至150家资信评级机构。在评级历史最为悠久的美国,数以百计的银行监管条例和证券监管条例中都将评级机构的观点作为监管的基准加以运用。
我国的评级行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债券市场的统一、规范,评级业务得到了很大的推动,尤其是证券公司债券、商业银行次级债、保险公司次级债、短期融资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评级的使用范围越发广泛,评级的风险揭示作用也日益得到广大使用者的认可。
就在上海资本市场还在萌芽期的1996年,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国际先进资信评级理论和实务的专著《资信评级》推出,全方位地展示世界资信评级的各个领域,揭示了我国资信评级与国际惯例存在的差距。
10年过去了,而这10年恰是国内外资本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期,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资信评级市场日益增大。在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已扩展到100多种;2004年颁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将外部评级机构的观点作为标准法下确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的基本依据;穆迪公司的年收入已超过17亿美元。我国自1997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建立以来,债券市场工具日益丰富,资信评级业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为适应新的变化,仍由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朱荣恩教授主持,《资信评级》推出了新版,融入对资信评级理论和实务更为深刻的理解。
从内容上看,新版继承开拓,论述全面。在评级业务品种的介绍上基本覆盖了老版中涉及的主权国家、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工业性公司、债券、结构性融资等评级产品,同时还结合评级行业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短期融资产品(商业票据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等新的评级业务领域,为读者展示了更为全面的评级视角。
新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中外评级行业、评级机构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概括。为了有利于读者从历史的脉络中了解评级的真谛,作者在介绍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商业票据等具体评级产品时,先总结这些业务的历史和现状,结合国际评级机构采用的最新评级理念和技术标准提出评级框架。
与国外发达资本市场中的评级行业相比,我国的评级市场业务规模小、业务品种单一、市场公信力还不足,很多海外市场中的主流评级产品如商业银行评级、保险公司评级、结构性融资产品等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新版在介绍国外评级机构的检验方法后,仅仅从评级结果的合理性、Z计分模型与评级结果的对应关系、违约率、迁移矩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的评级质量作初步检验,而更多地将着眼点放在评级质量检验框架的建立上。
凭着作者多年来积累的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新版紧密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介绍国际资本市场的顶尖评级理念和技术标准。比如,资信评级符号及报告解读等内容,是针对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针对国内广大机构投资者对信用评级还不太了解的事实而专门设立的;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内部评级法、评级质量检验框架等内容,显然是尝试为监管者提供借鉴和参考;资信评级的业务品种和评级程序、资信评级的方法和准则、资信评级的发展及现实需求等内容,更多着眼在为评级从业人员带来启示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