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公司巡礼
  • 9:路演回放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信息披露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公司调查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2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公司调查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公司调查
    上药集团股权谈判最快两月后重启
    江苏红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年度股东大会增加提案的通知
    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关于变更董事的公告
    烟台华联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司法冻结公告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关于“包钢JTB1”认购权证及“包钢JTP1”认沽权证 终止上市的提示性公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药集团股权谈判最快两月后重启
    2007年03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郭晨凯制图
      □本报记者 于兵兵

      

      旷日持久的关于上海医药集团股权再分配的谈判,仍在央企华润公司和上海有关部门之间僵持着。再次引起市场对此事关注的,是近期一则关于谈判最新版本的传闻。该传闻称,正接受华润重组的华源集团需要吐回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给上实集团,以换得对上海医药集团的绝对控股。但是,这一消息很快被各方高调否认。有知情人士称,受上海市此前一系列人事变动的影响,关于此事的谈判已经搁置,最早要在5月份后才有望重新启动。

      因为牵涉了包括华润、华源、上实等众多中央和地方国资企业及上市公司,又源起于华润重组华源这一中国医药界最大的重组案,上海医药集团的股权谈判从一开始就引来了市场的极大关注。而业内专家称,关于上海医药集团的繁杂利益纠结,正是中国“国字头”医药企业深层次问题的缩影。

      传闻此起彼伏

      在华润重组华源的过程中,有关华源在上海医药集团的控股权之争,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又起传闻。近日有媒体报道,最新一个版本是这样描述的:为了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上海医药集团最终将医药业务交给华源集团控股,但医疗器械领域则由上海实业集团控股。

      传闻一出,引来多方辟谣。“根本没有明确(此事),有任何结果都会通过公告发布。”上实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姚方曾向记者如此表示。上实医药(600607)是由上海实业集团直属企业上实控股控股56.63%的上市公司。此次辟谣,是上实医药在短短一个月内第三次向媒体澄清有关上海医药集团股权谈判的传闻。

      根据记者的了解,早在2004年,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的50%股权被华源集团以1.25亿资金收购,由于另外50%股权属于上海医药集团,而华源已经是上海医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因此,华源基本控制了上海医疗器械集团绝大部分股权。

      据了解,去年9月份的时候,上实集团曾正式入驻上海医疗器械集团做尽职调查,希望快速实现对后者的收购。但一个月后,上实集团派驻人员全部撤出。据称是由于双方在收购价格方面产生了分歧。而上海医药器械集团某高层证实说,与上实关于收购的判断已经中断了4个多月。

      近日,上海医药集团高层则向记者正式否认了以医疗器械业务换上药控股权的可能。“无论如何,上药股权再分配将无涉医疗器械部分。因为医疗器械根本不是上药集团主营业务的重心。”上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曹伟荣昨天明确表示。

      谈判历时已久

      关于上海医药集团股权分配的谈判,源起于华源问题暴露和华源重组。

      中国华源集团成立于1992年,经过90多次并购,成为一个资产从1.4亿元膨胀至570多亿元的大集团。华源集团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大手笔的并购,其中包括收购了北京医药集团和上海医药集团。

      2005年初,华源因资金链趋紧而陷于整体危机,并遭到涉及金额12.29亿元的银行诉讼,国务院国资委决定重组华源。因为上海医药集团的关系,上海市国资委也提出了华源重组方案,但最终未能得到国务院国资委同意。2006年春节后,国务院国资委钦点华润集团重组华源。到去年年底,华润集团核心企业华润股份公司从华源集团下属华源生命产业有限公司手中,以20亿元受让了北京医药集团50%股权。后者控股北京两家医药上市公司———万东医疗(600055)和双鹤药业(600062)。

      但是,在上药股权问题上,上海市有关部门与华润之间一直未能达成共识。“上药股权问题已经不止是公司层面的市场行为,而是涉及中央与地方利益的整体博弈,核心问题是上海市有关部门不愿意放弃对上药的控股权。”某医药行业资深分析人士称。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0月,由原上海市医药管理局所属企业整体转制而来。2000年9月,通过资产重组,进一步改制成为由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与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拥有50%股权的有限公司。2002年8月,中国华源集团以11亿元现金,收购上海华谊集团与上海工投集团各占上药集团20%的股权,取得上药集团40%股权;上海华谊集团与上海工投集团仍各自拥有上药集团30%的股权。

      华润入主重组华源后,关于上海医药集团的处理,成为矛盾焦点之一。一个围绕在上海地方成长起来的大型医药集团的控股权之争,在代表国务院国资委的华润集团和上海市有关部门之间展开。“华润虽然通过华源持有40%的最多单一股权,但因为上药其它60%股权本质上控制在上海地方的两大集团手中,要想主导上药日常工作,华润没有优势。”知情人士称。

      最快5月重启

      关于上药之争仍迷雾重重。另有市场传闻称,上海华谊和上海工投可能会分别将所持的上药集团30%股权中的20%转让给上实医药,从而使上实医药和华源集团并列成为上药集团第一大股东。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方案并没有改变中央与地方目前的股权地位。资料显示,上海华谊和上海工投都是上海市国资委授权成立的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和经营的集团公司,他们将所持股份转给同样性质的上实集团旗下企业,上海地方对上药集团的控股地位没有本质改变。

      “这个事情在上海有关部门和国务院国资委之间拉扯了这么长时间,决定权早已不在上药集团本身。”一位上药集团内部高层人士透露。

      “上药股权谈判最快要两个月后才能重新启动。”分析人士称。“而左右结果的关键是看医药产业是否会继续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继而力保地方对上药集团的控股权,还是充分尊重国务院国资委的意图,全力配合华润对华源的重组。”

      根据最新的上海“十一·五”产业规划框架,在包括了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石化等支柱产业和新能源等推进产业中,并未出现医药产业。上海市长韩正则在《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中强调,“十一·五”期间将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现代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

      2000年时,上海曾高调提出将医药产业作为新的高科技支柱产业,彼时,上海医药产业经济总量列全国第四位。

      “上海多年来以强势政府的地位主导了一些大型集团企业的聚合。但浓重的行政色彩会否带来行业发展的局限性,市场仍有疑问。”分析人士指出。

      “上药系”

      高层异动

      □本报记者 于兵兵

      

      在华润重组华源过程中,上海医药集团(下称上药集团)控股权问题仍处于胶着状态,“上药系”又传出高层异动的消息。

      有知情人士称,上药集团原料药事业部总裁汤德平已经于1个月前递交离职申请。而去年7月,上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汇江已经离职。

      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一位副总表示,总经理祝汇江确已离职,最后离职时间为今年1月。据了解,在集团领导的劝说下,祝汇江曾经在去年底一度打算收回辞呈,但后来辞呈获批准,最终于今年1月离职。

      知情人士称,祝汇江目前暂时定居国外,汤德平可能成为另一家医药类企业高管。但该人士拒绝透露其进一步去向。

      成立于1998年的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是上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原为中西药业托管经营,2007年并入上市公司报表,预计2007年将产生10个亿左右的销售收入,净利润达到1000万元左右。而1999年初就任华氏总经理的祝汇江当时年仅33岁,曾是刚成立不到一年的华氏第四位总经理,这位军医大学毕业的药学硕士,一度被业界称为“华氏有口皆碑的CEO”。

      而汤德平作为上药集团五大事业部之一的原料药事业部总裁,一直是集团管理层重要人物之一。

      ■专家点评

      医药行业生存隐忧初现

      □本报记者 于兵兵

      

      已过花甲之年的汪达民在上海医药界工作了近40年,做过8年国有药厂的厂长,也在大型国资集团工作了数年。提起上海甚至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汪达民感慨万千,也忧心忡忡。

      “我们的很多企业多年以来,不在医药产品创新、销售渠道建设、服务管理等微观经济处努力,热衷于单纯的并购扩张,导致企业利润率逐日下降。股市中医药板块却在各种概念下一路上涨,这种虚假繁荣怎能不让人担心?”汪达民开门见山。

      3月20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医药行业运行报告,部分结论与汪达民的判断不谋而合。报告称,从发展趋势来看,医药行业效益持续20多年高速增长的态势正在发生变化,效益水平趋降。

      数字显示,2006年,医药行业实现利润总额413亿元,同比增长11.1%,处于历史低位。累计亏损企业1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44.63亿元,同比增长27.37%。

      对于医药企业的盈利下降,发改委归结为三大原因,即上游成本持续高位;开工严重不足,运营费用上升;药品价格总体持续下降。

      但是,在专家看来,医药企业尤其是国有性质的企业亏损越来越多,主要问题之一是,部分企业作为更大集团甚至地方政府利益的代表,担任了过多产业布局和利益争夺的任务。

      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华润重组华源过程中围绕上海医药集团的利益之争。原本控股上海医药40%股权的华源集团,本就是上海医药的第一大股东,但是,由于另外60%股份分别由上海华谊和上海工投两大集团持有,华润入主华源后,在上海医药的管理上仍缺乏主导权。于是,通过股权转化实现双方利益平衡,就成为谈判的核心问题。

      “上海医药集团的走向不是企业自身想如何发展就可以决定的,这已经上升到更高层面的利益之争。”一位接近上药集团的人士评价。

      与此同时,上药集团内部的高层变动也在低调酝酿着。“利益之争、人事之争占据了国资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如何指望这样的企业能安心创新与发展。”专家感慨。

      诚然,未来的中国医药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改委预计,2007年,药品终端市场依然旺盛;国际医药贸易中对原料药及中间体的贸易需求稳定增长;随着医改方案出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正在各地推广,农村市场医药消费的巨大潜力正在显现。这些都将成为拉动医药产业的重要动力。

      但是,专家表示,如果存在于医药产业体系中的痼疾不除,大好的医药市场,其前景仍然堪忧。这些痼疾中包括公开的利益博弈,也包括存在于官商间的各种灰色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