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天下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广告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价值报告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9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9版:地产投资
    金融黑洞,楼市难解的痛
    调控的革命
    房地产金融,“潜规则”要不得
    上证房产周指数(上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房地产金融,“潜规则”要不得
    2007年03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李和裕

      

      开发商“空手套白狼”、购房者“虚假按揭”、银行“打擦边球”……有人说这些已 是房地产金融市场里的“潜规则”,呜呼哀哉!

      “各方为了自身利益,似乎都成了‘骗子’,尤其是骗贷行为,已经暴露了我国在走向市场经济过程中,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度不完善,企业和个人商业诚信缺失、法制意识不强的一面,它的存在对国家宏观经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有专家指出。“一方面,骗贷将大量占压银行资金,极容易形成不良资产;另一方面,造成了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的表象,助长房地产泡沫。”

      需要注意的是,在浮出水面的多起房地产金融案件中,不少开发商、购房者等并不是“独立犯案”,银行、中介、估价等相关机构或相关人士都并非无辜。

      如本周建设部再次通报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典型案例,违规估价行为引起新的关注。其中,上海光华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迎合委托方的要求,为世茂滨江花园 2号5101室房屋高估并出具《房地产估价报告》。最终,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对该公司给予警告、限期整改,并处2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

      再如此前震惊全国的北京森豪公寓7.5亿元骗贷案,北京华运达房地产开发公司以员工的名义,用虚构房屋买卖合同、提供虚假收入证明等手段套取按揭贷款及重复按揭贷款,并将按揭得到的资金移至外地,致使项目形成烂尾。而其背后,实质上便是一场开发商与银行内外勾结的合谋。

      对此现象,有相关评论指出,在银企合谋及开发商依赖银行贷款的格局下,房地产价格上涨因“银企利益同盟”的存在而几乎不可能被遏制,否则必然出现不良资产的大幅度积累。更为严重的是,银行在房地产市场的泥足深陷,将导致资产价格危机和银行危机。

      当然,随着房地产金融调控措施越来越多地发挥作用,决策者已经做好面对更多的监管职责。在银行房地产信贷的步步趋紧中,楼市各方已经感受到资金寒冬的来临。同时,预防新的投资泡沫和信贷风险产生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