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金融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路演回放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产品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广角
  • D8:钱沿周刊·人物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4版:基金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4版:基金投资
    越发越多 越募越慢
    震荡牛市中的成长股机会
    “杭萧钢构”事件警示基金投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杭萧钢构”事件警示基金投资
    2007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杭萧钢构”事件警示基金投资 资料图
      □本报记者 周宏

      

      统计显示,今年3月初以来,短短20天,来自机构席位(主要为基金)的交易有462例,接近市场份额的10%。可见,利用信息优势或是通过交易明显影响价格的行为,在基金的日常交易中还是时有发生的。

      本周A股市场最大的新闻莫过于“杭萧钢构”。

      一家上市公司突然接到天上掉下的344亿大单(请原谅我们忽略那100万零头),已经是一件比较少见的事情了。难得的是,竟然有资金能够先于公告信息“预计”到这个小概率的利好事件的发生,这显然比之这桩来自非洲大陆的合同更加难能可贵了。

      杭萧钢构背后

      来自交易所的行情显示,在3月13日,上市公司公告这件来自安哥拉的天价合同前,该公司的股价已经连续涨停了5天,第一个放量涨停开始于2月12日,距离公告整整一个月前。

      自第一个涨停之后,成千上万的资金涌向这个股票,把股价封在涨停板上,不停地等着追买这只价格逐步向100倍市盈率靠拢的股票。

      这种现象的解释只有两个,一、有内幕信息(且不论其真假)提前透露到了市场,二、提前进入的买家们,集体通过类似“卜卦算命”的方式,预期到了这个消息的上涨。

      关于上市公司的大单真伪问题,自然由监管部门去清查获知。但是,真正值得市场关予以高度关注却是以下两个问题:“谁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及“谁在提前买卖这个股票”。

      警示基金投资

      能让基金的持有人庆幸的是,目前为止,未有基金 “涉及”该件事情的违规行为被披露。相较数年以前,一有类似事件,围绕机构的市场传闻横飞的状况而言,这一次基金行业进步显而易见。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利用信息优势或是通过交易明显影响价格的行为,在基金的日常交易中还是时有发生的。

      统计显示,自今年3月初以来,短短20天,共有4000多个(次)席位,出现在交易发生异动的个股龙虎榜上(主要交易者)。而其中,来自机构席位(主要为基金)的交易有462例,接近市场份额的10%。(低于基金持有的市值比例)

      其中,机构席位对价格影响较大的例子比如,包括3月5日,七匹狼涨停,某机构席位单向买入该股1335万元,占当日成交28%,;3月14日,网盛科技跌停,某机构席位单向卖出该股4040万元,占当日成交20%;3月5日,招商地产涨停,某机构席位单向买入该股11406万元,占当日成交16%,;3月22日,吉林敖东跌停,4家机构席位单向卖出该股2亿元,占当日成交23%等

      显然由基金主导的上述交易对于股票价格影响显然是存在的。

      自主决策并非随意决策

      对于基金经理来说,投资买卖确有其“相机抉择”的自主权,如果确实需要,在某天进行占比较大的交易无可厚非。

      但是,从维护持有人利益的角度而言,实施股票交易时尽量的平稳,降低买卖对于交易价格的影响,进而降低进出成本。对于基金管理人来说,也是应尽的义务。

      如果不顾持有人,而把能够分散处理的交易有意识集中,进而造成对于股票价格“不得不”的影响,或者有意识地利用交易“维护”某些股票价格平稳,这种行为显然不是合理做法,甚至有违规之嫌。而如果某些机构屡屡影响价格,那么这样的问题显然更大。

      同时,如果不能谨慎地对待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而依靠一时之勇,追打类似的“资产注入股”的情况,显然也不是基金应做的价值投资。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还是在杭萧钢构的涨停板交易中看到了机构席位的身影。显然,相关机构审慎投资的责任心值得持有人考量。

      可实施公示制度

      对于基金持有人来说,在选择基金投资的时候,除了短期业绩以外,或许要更重视一些基金的交易习惯。从长期来说,具备不良交易习惯的基金经理,其让持有人冒的投资风险也更大。这些基金的业绩应该另册考量。

      也有市场人士建议,监管部门可以督促基金的投资风格和方法与基金契约保持一致,对于期间出现较大偏离,或是曾持有遭到证监会调查的上市公司的基金,可以要求他们在基金半年度和年度报告中作出专文说明。这为基金持有人判断和选择基金,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参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