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金融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路演回放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产品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广角
  • D8:钱沿周刊·人物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上证研究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上证研究院
    李稻葵“大国战略”揭开中国发展新思维
    代际传递概念 剖析长期贫困症结
    今年做好 非公经济准入工作
    搬弄“哈耶克”,会砸到谁脚趾
    ■多声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代际传递概念 剖析长期贫困症结
    2007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梁 怡

      

      贫困问题作为一项困扰全人类的世界性难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包括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人类学家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学者在内的众多学者所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在认识贫困的实质、特征、类型等理论含义和思想框架方面,以及研究贫困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过去,大多数有关贫困的研究都集中于导致贫困的原因及逐年测量贫困的总体水平,而很少注意贫困的“生命周期”,也就是人们随着时间而摆脱(并且经常返回)贫困的轨道。根据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贫困的成因源自收入差别,新古典经济学模型中的经济选择理论可以解释贫困的成因。而对于一些最贫困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在那里因缺乏可利用资源而导致的公共或私人投资缺乏以及人均公共支出的低水平,是贫困群体处于长时间的、严重的贫困的主要原因。

      到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贫困研究领域新兴起的长期贫困(chronic poverty)问题研究开始吸引人们的目光,并越来越得到学界的关注。所谓“长期贫困”,可以定义为个体经历了5年或5年以上的能力剥夺,其中“个体”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贫困研究除了延续传统发展经济学的核心议题外,还特别强调贫困的持久性(duration of poverty)、动态性(dynamics of poverty)、多元性(multi-dimensional-ness)、代际传递性(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和严重性(severity of poverty)。笔者以为,鉴于中国当前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宏观的经济发展状况,尤其应该着重贫困的代际传递研究。

      贫困代际传递,是指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家庭内部由父母传递给子女,使子女在成年后重复父母的境遇———继承父母的贫困和不利因素再并之传递给后代这样的恶性遗传链;也指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贫困的代际传递可以看成是长期贫困最具实质性的界定;它不但可以被看作是长期贫困的特征,还可以被看作是造成长期贫困的原因之一。

      贫困代际传递概念由社会学的“阶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研究范式中发展而来,于20世纪60 年代初提出的。美国社会学家布劳与邓肯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决不是偶然的,它可能受个人的天赋才能、后天努力和家庭背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上一代的社会不平等现象可能全部或部分地在下一代中再现。

      美国经济学家们的贫困的代际传递研究可以分解成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贫困代际传递的内容和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

      关于贫困代际传递的内容,大部分文献强调的是人力资本———特别是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投资,健康和营养等几方面的问题。

      剖析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如下五种:

      要素短缺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戴维·兰德斯提出。他断言贫困的原因在于要素的短缺;他所说的要素主要是指资本、资源、科学技术等脱贫致富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而经济学者倾向于从经济要素配置角度研究贫困性质,认为贫困是贫困者对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能有效配置的结果。要素短缺论虽有一定解释力,但忽视了文化和社会结构性因素的影响。

      贫困文化论,根据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等人的观点,穷人已形成贫困文化。他们认为,贫困现象的持续加强和循环发生是因为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引起贫困的价值观和态度;贫困文化既是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又是贫困代际传递的结果。他们将贫困完全归因于有缺陷的亚文化价值体系,从而忽视了造成贫困的社会结构力量的持续影响。

      功能贫困论,认为贫困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功能和一种需要。这一理论的著名代表美国社会学家赫伯特·J·甘斯说,贫困者之所以贫困,或者是因为他们天赋较低,或者是由于他们不愿意为接受较高的教育培训而付出代价,因而只能担当较低的工作职位,低职位决定低工资,低工资导致贫困状态;而贫困自身的存在对整个社会也会有积极作用,发挥着有利于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并有助于保持社会效率。

      社会排斥论,主要是指一个社会成员被排斥在一般社会大众所应享受的各种社会经济待遇之外。但是,社会排斥只描述了贫困阶层被歧视、被剥夺的过程和现象,对造成“社会排斥”的原因和结果缺乏深入的分析。

      能力贫困论,此说以印度著名经济学家阿玛蒂亚· 森为代表。森深刻分析了隐藏在贫困背后的生产方式的作用,以及贫困的实质。他认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缺乏。他主张,应考察个人在实现自我价值功能方面的实际能力,因为能力不足才是导致贫困的根源;同时,他提出,只有能力才能保证机会的平等。森的“能力贫困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强调解决贫困和失业的根本之道是提高个人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发放失业救济。但他忽略了客观的机会———穷人不一定是由于个人能力不足而受到社会排斥,更多的情况是由于权利不足和机会缺失而陷入贫困陷阱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