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金融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路演回放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产品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广角
  • D8:钱沿周刊·人物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4版:财富人生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4版:财富人生
    一言难尽的资源
    投资的幻想 与经营的理性
    我的网络“换客” 生活
    我下岗开宠物“红娘”店
    对付贪官外逃 中国已有良策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一言难尽的资源
    2007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朱辉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值钱?人才!”几年前在《天下无贼》中,葛优说出了这句之后流行了许多年的台词。何为“人才”?各类书籍中都没有标准定义,按世俗的理解大概起码应该是有用的人吧?至于何为“有用”,继续推理下去就更加复杂了。现在世面上最有用的似乎是手里有些“资源”的人。

      一直以为“资源”是指物产,比如中东拥有石油资源,长江流域有水资源。说到某人很有“资源”,以往我会以为他是地主,家里有几亩地或者鱼塘。直到几年前的某一天我才恍然大悟,现在社会上所说的“资源”并非指这些。一天下午,某个刚办不久的行业杂志的主编从广州打电话给我,之前我一个文友把我介绍给他当编辑部主任。文友吹嘘了一番我的文笔如何如何了得,所以接电话时我的心情是愉快的,并且做好了尽量低调的思想准备。不料这位主编大人一句也没有谈及文章,开门见山地问我手头有没有资源?

      “资源?我没有啊,我老家有套旧房子,不过房主是我父亲,他老人家还健在……”我说。

      “您真幽默。我们南方人说话直接,办实体嘛都是为了经济效益,我们聘请您,当然首先是要考虑您会给我们带来多大利益。比如您在宣传系统有没有关系?在我们这个行业内部能不能争取到一些客户……”他开始循循善诱。我终于明白了,所谓“资源”是指人脉方面的。

      我最终没有加盟这家据说很有前途的杂志,不过后来渐渐对于“资源”的重要性加深了理解。一次,表舅忽然打来电话,气急败坏地说去一家公司讨债与他们老板发生争执,现在与保安打将起来,要我随便找个记者朋友过去曝光。大概是现场形势紧急,说完他就挂了。虽然我在一家小杂志当编辑,平日也写过些文章,可是报纸记者并不认识几个,编辑认识得比较多,但都不是我一个电话能够呼之即来的。于是,可怜的表舅最终没有等来“杀手锏”,晚上挂着彩上门鄙视了我一番:“亏你妈说你写了好几年文章,在报上常常发表,原来都是吹牛……一个记者都调不动,这么多年文章白写了。我今天是又受伤又丢人啊……”

      面对表舅的鄙视,起初我还不以为然。写文章是为了调得动记者?否则就白写了?这是什么逻辑。按照这种逻辑,李白、杜甫都应该遭到鄙视了。然而,事实证明表舅的思想是很有群众基础的。我的“文名”被一些亲朋好友传播开去之后,时常受到这样的称赞:“写文章好啊,和报社里的人混得熟了,有什么麻烦一个电话就搞定了……”原来写文章最大的意义就是获得“呼风唤雨”的资源,可以为自己和朋友排忧解难。

      也许是因为群众文化水平有限,不能正确理解写文章的意义,但我很快找到了一个同病相怜的难友———在高校当老师的刘先生。在高校当老师在如今可是比公务员更体面的金饭碗,可是刘先生却也得不到周围人的羡慕或者尊敬,在他们眼里他是个不怎么样的大学老师。

      “我们楼下张老师那是什么水平,前几年就在外面承包了一个印刷厂,院里面学生的复习资料都是他垄断印刷的,现在别墅、汽车都有了……”刘太太对我说。原来她们眼里的好老师也不是学问有多好,授课有多受欢迎,而是属于开发利用“资源”去挣大钱的人。可见不久前媒体披露研究生选择导师,往往紧盯那些富翁教授,想必也是想借用富翁教授的“资源”沾光也提前富起来。

      当拥有“资源”的多少成为衡量各行各业所有人才的世俗流行标准,原本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趋势被扭曲了。无论你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公关能力都成了首先要培养并且不断“升级”的能力。如果你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那么在本专业再怎么钻研也是没有“资源”的无用之人。这种风气下,人际关系也变得过于势利起来,有“资源”的人互相交换“资源”,变得越来越强势,越来越容易致富。没有“资源”的人荒废本职,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开发“资源”。

      《贞观长歌》里有一集讲唐军北伐颉利,在选副帅时,百官都推荐尉迟敬德,唯有房玄龄推荐新秀李勣,李世民犹豫再三选择了尉迟敬德,结果尉迟敬德谋略不足不听李勣劝告出了大错。李世民反省自己的用人之道,说:“文官需要圆,能够平衡方方面面关系就可以了,才能稍有不足还可以忽略。武将是实打实要上阵较量的,没有真本事是万万不行的……”其实目前社会上的大多数工作更像武将,需要专业上的过硬,就本职工作而言,并不需要多少“资源”开发能力。一个社会就整体而言,更需要每个人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才能使社会整体效益最大化。

      21世纪最缺少的不是“资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