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金融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披露
  • A7:信息披露
  • A8:路演回放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一周
  • C3:封面文章
  • C4:基金投资
  • C5:基金投资
  • C6:投资基金
  • C7:投资基金
  • C8:互动
  • C9:广告
  • C10:海外
  • C11:投资者教育
  • C12:数据
  • C13:数据
  • C14:营销
  • C15:故事
  • C16:人物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热点
  • D3:钱沿周刊·产品
  • D4:钱沿周刊·特稿
  • D5:钱沿周刊·专版
  • D6:钱沿周刊·指南
  • D7:钱沿周刊·广角
  • D8:钱沿周刊·人物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3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减少泡沫:不是只有下跌一条路
    1分钱纳税单 收益大于成本
    让私募基金“晒”到阳光下
    美国金融霸权中的“投行思维”
    对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需跟踪监督
    股市健康发展有利于抑制房价过快增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对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需跟踪监督
    2007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漫画 刘道伟
      □李会霞

      

      “现在人们动不动就讲政府对医疗投资不够,但不少医院却一边叫苦一边在拼命建楼,拼命买设备,能用得了吗?现在浪费现象严重,我们必须要学会节约。”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首届中国国际医药博览会暨高峰论坛上表示,近10年来,医院管理水平整体下降,医院的负债在直线上升。现在很多医院盖得起高楼大厦,买得起昂贵设备,却请不起护士,不正常。

      马晓伟点出了时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国卫生投入仅占GDP的5%,而西方发达国家达到了16%—20%有多,就是这有限的资金也没有用到刀刃上,许多都浪费在了建高楼大厦方面。这导致了几个方面的恶果:

      其一,财政资金带来的阳光难以照耀到民众身上。财政性卫生投入的目的在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降低医疗费用,惠及民众。有关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3年至2007年全国财政卫生投入的增幅平均每年都在20%以上,是所有重点支出项目中增幅最高的项目之一。其中,2007年中央财政卫生投入在2006年增长65.4%的基础上,又增长了86.8%。

      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财政投入没有真正被用到医疗服务上,而是被挪用为建造高楼大厦等方面,民众无法真正享受到实惠。笔者在美国留学期间,发现那里不少医院从外观上根本没法和我们的医院相比,但是,他们的医疗服务却往往是一流的。其关键在于,政府投入的资金都真正被用在了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方面。

      其二,极易导致医疗机构变本加厉从患者身上赚钱。我国财政性医疗卫生投入本来就存在着一定的缺口,倘若这些有限的资金再被医疗机构浪费掉,用在基建方面,留下的资金缺口将更大,在资金的压力下,医疗机构很可能变本加厉地向患者身上转嫁成本,加重患者的负担。

      不久前有医药代表向媒体举报说,一种规格为40mg、名称叫“注射用奥美拉唑钠”的药,厂家给医院的价格是3.8元,医院的零售价竟然高达98元钱,医院零售价竟然是进价的25倍还多!并且,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患者无法知道用什么药合适,也不知道该药品的真实成本,这为医疗机构对患者敲骨吸髓创造了条件。

      其三,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除了基建,医疗机构把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各种设备,导致医疗设备过剩现象严重。据报道,仅南京市医疗机构,CT机耗资就达2至5亿,添置一台大型CT机最少需要400万至1000万不等的价格,医疗机构为了尽快收回成本,往往对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检查,或重复检查,加重患者的负担。据悉,目前许多医疗机构的收入50%来自于药品销售,剩下的50%主要来源于各种检查、检验收入和医生的诊断收入。

      为了限制医疗设备的快速增长,2005年2月,卫生部曾出台规定,要求国内所有医疗机构购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获得许可,但由于卫生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特殊关系,这一规定形同虚设。只要医疗提出购买医疗设备的申请,基本都能获得批准。

      建得起高楼大厦,买得起上亿元的设备,却聘请不起薪水收入较低的护士,这种鲜明的对比暴露出我们的医疗机构在对财政投入资金使用方面的本末倒置。面对这种愈演愈烈的浪费现象,财政、审计等部门应该对投入的资金进行跟踪监督、调查和审计,确保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民众身上。对于那些擅自挪用财政投入资金搞基建的责任人,应该严厉问责,以提高财政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财政的阳光真正照到民众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