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
美国是当今世界霸主。一定程度上,即便是日本、欧洲、抑或崛起中的“金砖四国”,都难以单独与美国分庭抗礼。美国之所以称雄于世界,归根到底是由其强大的金融实力决定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国凭借美元的特殊地位,在全球范围内纵横捭阖、翻云覆雨。虽然美国经历多次冲击,也曾一度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其霸主地位至今依然牢固。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是地地道道的“资本运作”高手。换言之,即美国擅长用“投行思维”。美国用投资银行思维方式处理重大国际问题,可谓是得心应手、屡试不爽,总在困境中化险为夷、顺境中乘风破浪。
投资银行是指资本市场中提供资本运作服务的金融中介。相对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商业银行则较为保守。前者主营存贷款业务,提供间接金融服务;后者主营证券业务,提供直接金融服务。直接金融的一个特点,就是在信息充分披露条件下投融资双方自担风险。也就是说,投资银行主营业务为“雁过拔毛”,自己较少承担风险。但要将“雁毛”顺利收于囊中,就必须善于“运作”。 所谓“资本运作”,本意是指对资本的专业化运营和管理,包括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即“把钱借进来和投出去”的意思;但是投资银行玩的都是人家的钱,一般较少动用自己的真金白银。这里的“运作”,字面上是中性的,不知何时开始有了贬义,这已无从考证。
美国是名副其实的投资银行王国。经过200多年的演变,美国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以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资本市场上,投资银行是灵魂、核心和枢纽;一定意义上,投资银行也是美国国家机器的灵魂、核心和枢纽。在美国,投资银行作为一个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不仅云集了最优秀的人才,而且广泛应用各种先进科学方法,例如数学方法、物理学方法、现代系统论和控制论方法等。但奇怪得很,在美国很难找到一本《投资银行学》教科书,原因据说是华尔街宁可口口相传,也不愿意留下文字而泄露商业秘密。的确,华尔街有着太多的鲜为人知的秘密!从华尔街到华盛顿,有着无数的或明或暗的通道,投资银行家们经常在政客和金融家之间,不停地转换角色。通常情况下,美联储主席和财政部长人选,要么来自投资银行,要么来自国防部。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和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就是明证。“今天是行长,明天是部长;今天是部长,明天是行长”———80多年前列宁抨击金融资本全方位渗透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时描述的情景,依然是当今金融帝国的真实写照。
当今世界,是一个由美国金融霸权主导的世界。在美国这部精密的国家机器精心运作的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背后,依然能够清晰地看到国际垄断资本的意志。美国长期实行“双赤字”政策,国民储蓄率近乎零,但美国依然是“老子天下第一”。原因很简单,就是美国凭借金融霸主地位,毫不吝惜地消费穷国提供的廉价商品和资本。在全球化旗帜下,国际垄断资本几乎渗透于全球的每一个角落。美国打喷嚏,全球就感冒。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美联储主席就是“世界中央银行”行长,美元利率变动牵动着全球金融市场的神经。美国通过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贯彻其金融战略与政策意图。作为资本运作高手,美国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来不做亏本生意。
然而,一旦昔日盟友出现赶超自己的迹象,美国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打压。打压方式有时被掩盖得惟妙惟肖,有时也是赤裸裸的。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对美国产生了巨大冲击,尼克松总统首先选择单方面摧毁布雷顿森林体系,放任美元贬值,让全世界来分担风险。10年间,欧佩克控制的石油价格由3美元1桶,涨到了30美元1桶,同时,由于美国拥有金融霸主地位,黄金价格几乎同步上涨,由35美元1盎司,上涨到400美元1盎司。由于金价与油价产生了“对冲”,结果欧佩克任何好处未捞到,美国什么亏也未吃。到了1980年代,日本发展势头开始令美国恐惧,1985年,美国操纵签署了“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导致日本陷入10年的“泡沫经济”陷阱。
而今,美国感到了中国的“威胁”,于是故伎重演,开始打起“人民币升值”这张牌。当然,这些“伟大的博弈”主要是在经济金融领域里进行的。不过,美国也常有凶相毕露的时候,如美国多次发动中东战争,目的“既不是为了民主,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石油。”———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依靠建立一个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发展资本市场,首先必须发展投资银行。温家宝总理在其发表的《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一文中强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有此认识,实在令人欣慰。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证券期货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