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政策性银行改革要避免走极端
    林毅夫教授为何 推崇“比较优势”说?
    医改备选方案 何不由民众选择
    减税应与减费和节约措施配套推行
    燃油税越拖阻力越大
    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创新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性银行改革要避免走极端
    2007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是总体趋势,问题在于不要操之过急。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总体上应处于不断强化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时期。可采取以条件相对成熟的国开行作为商业化转型的试点,但同时在农业方面应保持甚至扩大非盈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

      □杨涛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曾经是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中的重大制度突破。随着金融问题逐渐成为决定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环节,金融体系中各个层面的制度优化问题再次摆到了我们面前。其中,对于政策性金融在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重新定位,也成为推进金融改革与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突破点。

      从世界范围来看,政策性金融体系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一类是美国模式,即由政府发起建立一些政策性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运作是市场化运作,依靠专门法律来确定机构的业务经营;一类是日本模式,就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并长期保存政府控制的机构。如日本的“两行九库”,以及这之外的三个开发性金融机构;一类是德国模式,实际上是取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的中间形式,即在政府目标与商业运行之间达到最大限度平衡,代表性的是德国复兴开发银行。

      美国的政策性金融体系主要表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一般都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然后逐渐转为债权人完全所有的合作性机构。二是并未形成行政化主导的、庞大的组织构架,而是以增进市场机制的效率、弥补商业金融的不足为原则,形成了多层次的、结构合理的机构体系。三是与其他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美国的政策性金融更加体现了对市场机制的依赖性,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密切结合在一起,事实上,由于美国具有非常发达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商业金融体系,政策性金融业务往往更多地会通过市场来进行。

      回顾我国在1994年建立三家政策性银行时,基本思路是模仿日本模式,即以政府补贴和非盈利为目标,该模式此后逐渐陷入困境。进入21世纪,改革政策性银行的呼声日渐高涨,而国开行也通过有效引入商业化运行模式,成为三家政策性银行中最成功的典范。经过长期争论,今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政策性银行改革的原则和思路。其中开发银行将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进出口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深化内部改革。对政策性金融业务,今后将通过实行公开透明的招标制而展开。虽然改革细则尚未可知,但政策性银行实行商业化运行的基本趋势已定。

      在本次改革尚未全面铺开之时,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反思政策性银行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要避免政策性金融改革思路走向极端,即从预期亏损、财政补贴为基本思路,一举转化为完全商业化运行、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思路。对此,我们有三方面判断。

      一则,政策性金融机构全面商业化的时机尚未成熟。根据国际经验来看,政策性银行的商业化、市场化转型,都是建立在一国金融不断深化、资本市场较为发达的基础上。这样政策性银行才可能在特定政策目标约束下,游刃有余地进行资金运用和风险控制。即使是开行自身已具有商业化条件,但由于资本市场普遍缺乏风险分散工具,同样会面临巨大的中长期风险。

      二则,政策性金融业务全面商业化的时机尚未成熟。政策性金融业务涉及的往往是商业金融难以自发解决的领域,多是市场失灵领域。各国经验表明,采取招标等市场化手段来实行政策性金融目标,通常是基于两种原因,一是超出了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容纳能力,二是完全市场化运行更有效率。而从国内情况来看,包括农业发展在内的很多领域还需要大量以非盈利、甚至亏损目标的金融资源投入,也缺乏依靠市场商业化运行的成功模式。在此情况下,脱离专门政策性金融机构,全面实行业务市场化是不现实的。

      三则,某些领域虽需要、但尚未建立起政策性金融支持,在商业化转型的呼声中容易被忽视。如中小企业、住宅等方面从未建立起有效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而这是多数国家所不可或缺的。

      笔者认为,政策性银行商业化转型是总体趋势,问题在于不要操之过急。根据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总体上应处于不断强化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时期。对此,我们认同以条件相对成熟的开行作为商业化转型的试点,但同时在其他领域则要更加慎重。例如在农业方面应保持甚至扩大非盈利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建立包括纯政策性、政策性与商业性结合、纯商业性的立体的金融支持体系。此外,发展支持和约束中小企业和住宅市场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也是当前历史阶段所需要的。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