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一期的长安论坛公开讲座上,北大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向听众宣讲了他的研究报告,中国应当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在开讲之前,他毫不掩饰地说这是他坚持了30年不变的主张。
为什么林毅夫教授会把30年前就论证过的话题,放在30年后的今天再度宣讲,而且还继续呼吁人们应当关注到中国经济要持续健康发展,要解决现阶段遇到的经济结构、收入分配、转轨时期出现的社会经济矛盾等等难题,不要轻易放弃我们的比较优势呢?林毅夫教授所言的比较优势,简而言之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低的劳动力价格。所以他提出了“我们在现阶段应该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相对密集区段的生产活动,这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可以在一次分配中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这也是最近在中国经济学界不少专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这些年我们虽然没有完全放弃依靠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但这方面是有经验和教训可总结的,尤其教训是很深刻的。
此前见诸于报端政府公布的各种数据似乎也支持了林毅夫教授的观点。从近两年的国民经济公报提供的数据看,2005年我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40.3%。 到2006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国家统计局曾经公布经济普查结果也显示,在2005年以前,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从数量和从业人员都是大幅增长的。在市场里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近年来除了数量上出现萎缩,一些行业在准入上也遇到不少政策壁垒,发展并不理想。从而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没有被释放出来,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就业难的问题有加剧的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有所加重。
而最近学界和高层官员谈到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看法时,之所以忧虑目前的问题,之所以反复强调比较优势,那是他们都看到了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由经济问题带来的各类社会矛盾将很难化解。目前我们经济生活中由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资源、资金价格扭曲,以及行业的行政垄断并没有完全消除,如果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味强调各类要素资源的过度集中形成新的垄断,市场化会离我们越来越远,经济中的难题消除会更加困难。
在1999年林毅夫就撰文提出“经济发展的真实涵义不是少数几个资本密集型产业鹤立鸡群式的发展,而是,所有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的提高,而只有要素禀赋结构的提高,才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也就是说那时的资本变为相对丰富而便宜,这必然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我们可以采取集中优势实现最为紧缺的财富目标,但是决不可以完全违背客观规律。应该说林毅夫教授现在竭力推崇的比较优势战略,与我们目前经济需要改进的方向是一致的,只是三十年前他所看到的问题,迄今并没有完全受到重视,可以说是遗憾,也可以说是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