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政策性银行改革要避免走极端
    林毅夫教授为何 推崇“比较优势”说?
    医改备选方案 何不由民众选择
    减税应与减费和节约措施配套推行
    燃油税越拖阻力越大
    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创新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医改备选方案 何不由民众选择
    2007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珑铭

      

      医改方案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据媒体报道,目前有6家研究机构为医改提供备选方案,这六家机构分别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知名的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据悉,6个备选方案报告将于4月底汇总上交到医改协调小组手中,医改协调小组最终将会在综合比较这6个备选方案的基础上,推出具有最广泛共识和操作性的医改新方案。

      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医改的方向:“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随即,以高强为首的卫生部开始着手设计新医改方案。

      医改协调小组收集多达六种方案,显然是为了通过这种开放的工作方式来提高决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但是,从报道来看,医改新方案主要由医改协调小组选定,问题是,医改协调小组如何确保推出的医改新方案“具有最广泛共识和操作性”呢?有关医改这样的涉及每一位公民的大问题,是否由民众选择更为合适?

      今年3月7日,卫生部部长高强在政协医卫组联组会上也曾表示,在新医改方案制定中,会广泛征求政协委员和各方意见,待方案基本确定后,还要举行听证会,甚至通过网上公示的方式,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高强部长提到的同样是“待方案基本确定后”再举行听证会和网上公示。那么,如果卫生部“基本确定”的方案并非民众心目中的最佳方案,又该怎么办呢?

      卫生部门作为医改方案的设计者,它同时也是与医改利益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主体,它能否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非常重要,而外界对此一直存在疑虑。今年3月13日,南方某报刊发了对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的访谈,廖新波表示:“医改是国家之大事,不是一个部门可以做的……是不是这6个方案拿出来‘竞标’呢?是不是要讨论平衡各个部门的‘利益’?但到现在我们都还没看到底稿,又如何来讨论?除非不需要我们去讨论”。

      问题的症结正在于此。针对六种方案,一旦某一方案确定,接下来的工作无非是对其完善或修补,这些工作都不及初始方案的选择重要,因为初始选择代表着医改的基本原则,决定着医改的基本方向。倘若初始方案无法令公众满意,小的完善或修补都无济于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建议将六套医改方案全部公示出来,由公众确定哪一种方案最为合适,然后,再逐步加以完善,这样做才能够使医改方案更符合民众的利益,也更容易得到民众的支持,更容易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