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政策性银行改革要避免走极端
    林毅夫教授为何 推崇“比较优势”说?
    医改备选方案 何不由民众选择
    减税应与减费和节约措施配套推行
    燃油税越拖阻力越大
    金融机构综合经营创新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减税应与减费和节约措施配套推行
    2007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漫画 刘道伟
      □陈军华

      

      消费、投资和出口被认为是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三驾马车”,但我国消费这驾马车一直没有能够跑起来。去年1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苏宁表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而世界平均消费率都已达到80%左右。

      在消费率下降的同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合计已经占到GDP总值的大约80%,并且仍在以每年25%到30%的速度增长。尽快激活消费,拉动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一个必须要迈过的门槛。要拉动内需,减税无疑是一项令人青睐的措施。事实上,我国正在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比如,取消农业税,对拉动农村消费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两法合一”,大约减少税收收入1000亿元,有利于企业技术更新和扩大再生产,提高竞争力,增加就业。同样,个人所得税薪金扣除标准提高,约减少300多亿元的个税。

      减税有利于激活消费,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效果还不是太明显。其一,在减税过程中,税收收入高于GDP增速两倍的状况依然如故。其二,我国税收的征管工作正在进一步加强。国家税务总局的报告显示,1996年,我国增值税的征收率仅45%多一点,到2004年就已经提高到85%。我国过去实行的是“宽打窄收”即名义税负高和实际税负低的征税机制,现在实行的是“严征管”,而在“严征管”之前过去的名义税收并未有相应的明显减少。其三,在税收之外还有各种费。《2005年中国经济普查年鉴》显示,2004年,我国有关部门年收费共计9723.67亿,并且,这一数据还在快速增长。

      除了这些因素,还有严重的财政浪费现象。税收是公民享用公共产品的基础,税收使用效率的高低决定着公民享用公共产品的多寡优劣,财政浪费无疑将大大压缩公共产品的开支,导致公民个人不得不承担本应由财政承担的一部分公共产品职责,这也是制约内需拉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仅公车消费、公款出国和吃喝等几项浪费,就高达数千亿元,这种浪费现象减少了对公共产品的投入。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当前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问题。现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群众反映强烈。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制止。”

      因此,在我国,减税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减税的之前,必须尽快减少各种收费,严厉禁止和打击各种乱收费,同时,严厉约束政府的浪费行为,确保财政资金真正被用于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

      同时,还要继续推行减税政策,并逐步对税制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比如,关于征收不动产税,现在很多人提到征收不动产税只提加税而不提减税,倘若依照这种思路开征不动产税,显然无助于减轻居民压力和遏制房市投机行为。

      事实上,我国最初在研究不动产税的时候,所考虑的思路就是一个税收转移过程,即把过分集中在开发和交易环节的税收向保有环节转移,而现在只提保有环节税收过低而对开发环节与交易环节税负重的问题只字不提,倘若如此设计不动产税,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征收保有税,应该是以减税为前提的,同时,也应该以整个税负的减轻为原则。

      适当加大减税幅度,加之减费和节约措施的配套推行,将有利于藏富于民,激活消费,拉动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