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地方师范生 享受免费更合理
    工业经济只是一次美丽“例外”
    公司生命周期不同 分红大有讲究
    城市群已成国际竞争基本单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工业经济只是一次美丽“例外”
    2007年03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高辉清

      国家信息中心

      经济预测部发展战略处处长

      如果温室效应再不尽快被有效遏制,人类恐怕真的要为工业文明唱曲挽歌了
      ———循环经济随笔之十

      现代工业经济———这个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天经地义地认为也将永远持续下去的经济形态,很可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一次美丽的例外。工业经济建立在石化能源基础上,而石化能源虽然是地球经过数亿年地质演化才逐步形成,但使用起来却只需要短短数百年。

      从小,我们就听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水温逐渐升高而青蛙们却不自知,最后断送了性命。具有讽刺意义是,不管讲故事的还是听故事的,今天实际上都已陷入了青蛙们的困境。

      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内,地球温度上升了0.6摄氏度,导致了地球上由风暴、洪水、干旱等引起的各种天灾明显增多。据统计,2000年地球发生的天灾数是1996年的两倍。专家们认为,即使人们从现在就开始采取措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地球的温度依然将惯性增长,自然灾难数量将以6倍的比率增加。最新科研则证明,北冰洋冰块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融化。所有这些迹象再明白不过地表明:人类已经泡在“一池温水”之中了,有一天可能会在温室效应的热浪中“渐渐死亡”!

      可叹的是,迄今为止大多数人都没有对此给予过关注,更遑论采取实际行动了。其原因除了人的贪欲在作祟———每个人都不愿放弃追逐财富的步伐之外,更主要的是人们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往往能够产生激变,但对缓慢降临的灾难却明显缺乏抵御能力。在这一点上,人类与青蛙相比,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

      当然,毕竟人类的智商还是要比青蛙高出一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潜在的巨大风险。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四位年轻科学家撰写了《增长的极限》一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这本书提出的全球性问题,如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平衡问题)等,这本书现在被认为是《环境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的共同起源。受此影响,一大批学者开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很快,人们就惊奇地发现了一个结论:现代工业经济———这个我们早已习以为常,以至于天经地义地认为也将永远持续下去的经济形态,却很可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次美丽的例外。理由在于,工业经济是建立在石化能源的基础上,而石化能源虽然是地球经过数亿年的地质演化才逐步形成,但使用起来却只需要短短的数百年。换句话说,工业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仅仅是因为人们发现了石化能源这笔“意外之财”。很显然,未来如果不能继续发现新的“意外之财”的话,当这些石化资源被用尽的时候,整个工业经济大厦就会轰然崩溃。而且,由于在消耗石化能源的过程中,污染将会逐渐严重,环境质量将不断恶化,粮食产量也将远低于现在的水平,许多人也将缺乏粮食而饿死。

      无疑,人类的悲剧是否能够避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我们能否找到相对廉价的新能源。但是,谁又能在这件事情上背书呢?!相反,让人悲观的理由简直俯拾皆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地球表面的土壤已经损失五分之一,热带雨林损失五分之一,成千上万种植物和动物已经灭绝,许多森林消失,湖泊干涸。而且,一些专家认为,温室效应已经进入了正反馈循环之中,全球升温将不断持续。他们相信甲烷的发热与全球升温有关,甲烷的增多会造成全球气温上升,使现在被封锁在冰川内的甲烷释放,而甲烷的增多又会进一步促使气温升高,进而又会造成更多的甲烷被释放,如此循环,地球上的气温最终将融化冰川,变成一个“未来水世界”。为此,有人提出,通过立即限制人口的膨胀和停止经济增长来避免过度消耗,从而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的发展。

      正如其他一切事物一样,有赞成,就会有反对。反对派列出了至少四点理由。首先,自人类有记录以来,生活标准的总体趋势始终向上增长。随着收入的增加,人类很少遇到严重的短缺,费用也更低,可用资源也在增长,包括环境的清洁以及更好的自然娱乐区域,所以不能轻易就下结论,认为这种几千年来形成的趋势就会扭转。其次,在历史上曾经也出现过许多悲观的预言,但最终的事实都证明了它们的荒谬可笑。1920年,美国《地质普查》首席地质学家曾经断言,由于地球剩余石油仅有70亿桶,以当时每年5亿桶的消耗速度计,美国石油资源只够用14年,即到l934年。但是到了预言年,全世界石油资源不仅没有耗尽,而且还多探明了l20亿桶石油储量。第三,发达国家经验表明,污染曲线会形成一根倒“U”字形。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将会更为迫切地要求改善环境,污染程度将会逐渐下降。第四,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会发挥作用。按照市场供需原理,一旦某种资源接近稀缺,其价格就会上涨,使得人们更少地使用和更多地开发这种资源,这些反应都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

      反对派的意见听起来当然让人们舒服多了,但给人的感觉人却很不踏实。毕竟,石化能源终究是要耗尽的,耗尽之后该怎么办?乐观的反对派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现代循环经济学已抛弃了最初的极端悲观思想,走上了一条折衷道路,其目标就是需要通过减少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排放,为人类争取更多的过渡时间。在理论上,如果循环经济在全世界都得到完全实施,能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提高4至10倍,人类的石化时期甚至能够再延续几百年。到那时候,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人类应该能够找到可低成本开发的新的能源了。否则的话,工业经济可能就真的会成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昙花一现的美丽泡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