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地方师范生 享受免费更合理
    工业经济只是一次美丽“例外”
    公司生命周期不同 分红大有讲究
    城市群已成国际竞争基本单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地方师范生 享受免费更合理
    2007年03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高明华

      北京师范大学

      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的举措,这在教育界乃至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其中赞成者大有人在,而质疑声也有不少。笔者对此持赞同观点,但不太赞同在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中实行,而应在地方,尤其是西部地区师范院校中实行。

      经济学有一个很现实的假设,即人都是有理性的,换句话说,人都是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中国也有一句古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与中国的这句古语可以说是异曲同工。

      教育部直属重点师范大学,尤其是坐落于中、东部的四所师范大学,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生源质量本来就很高,考生是凭借自身的巨大努力和获得的高分进入这些师范大学的,他们毕业后的期望值相应地也很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其期望值显然不是到西部支教,而是进入繁华的都市就业,即使当老师,也是在都市当老师,而且重点大学提供的都市就业的机会也很多。试图通过事前合同约定的方式让他们先到西部支教三年,恐怕与其期望值相距甚远。更何况,三年后还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他们还要为这些不确定性“买单”,或者说要付出成本,而这些成本是否低于当初因免费而少支付的教育成本,则是一个未知数。当然,我们并不否认有部分学生有到西部支教的崇高理想,不过,这与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并不矛盾,因为“收益最大化”中的“收益”并非一定是物质利益。但是,就目前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及区域差距看,追求物质利益无疑还是第一位的。

      从目前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看,尽管老师早已不是过去的“臭老九”,物质待遇也大大提高了,但相对于很多行业来说,教师的社会地位远没有人们想象得那么高,平均收入至多也只能纳入中等阶层。笔者曾参加过很多有政府官员参加的会议,大部分情况下,接待官员的规格都高于教授,甚至排座次,一个处长都会优于教授。在笔者家乡,一个科级干部回乡会威风凛凛,百姓的羡慕之情溢于言表,而我这个教授回乡则较少有人理会(更何况中小学老师)。因此,追求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高于教师的其他职业,成为莘莘学子的理性选择实在无可厚非,尤其是那些付出高昂成本考入重点大学的学子,就更是如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在条件好的都市寻求好的职业,以期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更指望在较短的时间内“赚”回上学的成本。

      相对来说,对于考入地方师范院校,尤其是西部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由于个人努力、天赋、家庭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入学的成绩不高,其未来就业的期望值也相应地会低一些。尽管其中不乏志向远大者,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通过考研,希望再跳一次“龙门”,也像重点大学的学生那样,赢得有更多进入都市就业的机会。但社会提供给他们再跳“龙门”的机会有限,成功概率也不高。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可能要在当地寻找就业机会。如果这时政府扶持一把,即提供免费教育,那么他们当中的相当部分是愿意在当地当教师的,尽管内心可能有不情愿的成分。由于上学是免费的,毕业后在当地或者西部就业当老师的收益尽管不高,但能够弥补较低的教育成本,收益减去成本是正数。如果他们不接受免费教育,毕业后在当地或西部当老师的收益就很可能低于教育成本,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弥补不了,毕业后仍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户口限制逐渐放开,劳动力流动逐步加速的情况下,即使地方或西部师范院校的学生,也会到经济发达地区寻找就业机会,此时收益增加的期望会增加,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吸引力也就随之下降。因此,鼓励师范生(也包括非师范生)当教师,尤其是到西部地区从教,关键不是四年的免费教育,而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解除教师的各种后顾之忧,使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

      最后重申,我是拥护师范生免费政策的。不仅如此,我还希望享受免费大学教育的学生更多一些,其中包括非师范生以及所有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大学是否收费,收费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而是取决于收入分配政策,有不少“穷国”的国民享受着免费教育,就是很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