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货币·债券
  • A6:期货
  • A8:专版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信息披露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专版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货币·债券
    信用利差再度缩小
    “央票的故事”还未结束
    人民币恢复涨势 守住7.74
    中铁五局周五发行短融券
    回避风险?还是等待机会?
    房屋市场疲弱拉低美元
    一年央票利率 继续向3%靠拢
    央行首季净回笼逾万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用利差再度缩小
    2007年03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大力

      

      一年期央票的发行收益率节节上扬,至昨日已经上扬到2.9760%的位置。3个月央票的发行收益率也上升到了2.62%的位置,市场预测本周四的发行收益率还会更高。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自上周以来,企业短期融资券的收益却没有如预料那样水涨船高。上周新发的信用评级最高的半年期中国石化短期融资券,二级市场成交利率仍维持在3.0%-3.3%之间,与前期变化不大。更令人意外的是,信用评级较差的短融反倒成为市场热捧的焦点。发行利率高达4.10%的07普天CP01在上市前竟然一票难求,这和去年下半年评级较差的短融无人问津、难以销售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本周短期融资券的二级市场交易情况来看,收益率在3.50%以上的较差评级的高收益率短融需求量远远大于收益率低于3.10%的较好评级短融。

      高收益率短融受追捧的开始,始于3月7日前后。而3月7日这一天,正是福禧短融得以最终全额到期兑付的日子。

      福禧短融如期兑付无疑是件令市场各方皆大欢喜之事。但是另一方面,福禧事件的最终解决,使得原本被拉开的信用风险利差又再度缩小了。投资者曾经高度紧绷的信用风险警觉神经似乎有了明显的松懈。我们相信,接下来的高低信用评级短融之间的信用利差将会进一步地缩小。这对于发行人和投资者而言也许是一件好事,但也的确说明了两个问题。

      首先是银行间市场投资者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还不成熟。一出问题全撤,问题一解决全上。福禧出事之后,凡是民营企业的短期融资券一概不分好坏全部“一级市场发行难、二市场流动性差”,后来甚至还殃及上海市的国有企业。这种信用风险管理应该说是相当粗放的。

      其次是投资者对短融发行企业的信息掌握仍然不够充分,信用风险的信息不对称仍然很严重。不少地方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有着很高的市场地位和份额,其市场影响力早已经波及全球。一些公司在股票市场的表现更是优异,唯独在银行间市场落得无人青睐的悲惨下场。这种所谓的信用风险控制,实际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相互影响”的阶段,信息不对称仍然是最大的障碍。

      当然,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市场,往往也是套利和投机机会最多的市场。只要对发行企业有足够的了解和把握,投资者都能够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获得远高于国债和央票的回报。从这个角度讲,目前的短期融资券市场,又是固定收益率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一个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