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信息披露
  • 7:时事·国内
  • 8:信息披露
  • 9:时事·海外
  • 10:时事·天下
  • 11:专版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基金
  • A3:金融
  • A4:金融·机构
  • A5:货币·债券
  • A7:期货
  • A8:环球财讯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产业调查
  • B8:书评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2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外企假亏损 导致“两税合并”效果落空
    调控政策宜从“中性”向“偏紧”位移
    外资企业违规用工 何以屡屡发生
    油品改革: 借放开之名行垄断之实?
    药品定价乱局的根源在哪里
    应对房地产开发商模式进行全面反思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控政策宜从“中性”向“偏紧”位移
    2007年03月2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据此估计,政策面上将逐步从“中性”转向紧缩,以明确市场预期,加强流动性管理,着重控制信贷规模和投资规模。要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将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干部考核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调控合力,共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唐震斌

      

      今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932亿元,同比增长43.8%,比上年同期大幅提高22个百分点。各类消费也开始活跃,外贸出口增势强劲,国民经济在相对高位运行。

      不过,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突出表现为:1、外贸不平衡状况加剧,外汇储备飙升,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由于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居高不下,导致经由外汇占款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持续多增,市场流动性过剩,货币信贷投放过多。3、各地投资热情很高,投资反弹压力较大。4、物价涨幅有温和加快之势。5、以股市、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持续上涨,须抑制泡沫化倾向。

      上述问题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据此估计,政策面上将逐步从“中性”转向紧缩,以明确市场预期,加强流动性管理,着重控制信贷规模和投资规模。

      一、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由于造成我国金融体系流动性泛滥的根源是巨额贸易顺差、以及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所导致的大量热钱流入,使得外汇占款规模过大,进而诱发货币信贷和投资增速过快、资产价格持续上涨。因此,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充分发挥汇率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缩减贸易顺差,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同时鼓励“藏汇于民”和国内资金走出去,加强对外汇资金进入和流出的均衡监管,适当控制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扩大内需。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逐步摆脱出口导向性型的经济增长模式,积极发展非贸易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内需求潜力巨大,当前制约居民消费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住房等项目支出过大,居民预防性和强制性储蓄较多,老百姓不敢随便花钱。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优化消费环境,改进服务质量,全面启动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

      三、进一步收紧市场流动性,合理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央行必须重点关注目前市场流动性过多的状况,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及其组合,加强对基础货币的控制,注意适时吸纳过多的货币,将商业银行的头寸调控到适度水平,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一方面,央行可以继续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通过发行定向票据、延长央票期限、向四大行发行定向融资券等措施将一部分流动性“雪藏”起来;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过小幅、多次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深度”冻结部分流动性,预计年内还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至3次;更为重要的是,要尽快改革现行外汇管理制度,切断外汇储备增长与货币发行之间的联系,从源头上控制流动性产生的基础。

      四、适时调整利率水平,充分发挥价格型工具的调控功能。我国央行一直对加息比较慎重,主要是担心热钱流入、影响消费、打击房地产和股市、压缩下游企业利润等,顾虑较多。实际上,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目前我国利率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控制信贷膨胀和投资扩张。在我国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里,上调存贷款利率将提高资金使用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的投资冲动,从需求方对贷款总量进行调控,进而控制由贷款派生的流动性。要逐步发挥价格杠杆在货币政策调控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数量型调控与价格型调控的协调配合,通过交替使用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连续进行紧缩性操作,可以将过剩的流动性慢慢抽走,并使市场利率达到均衡状态。

      五、加强政策引导,规范地方政府行为。中央有关部门要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政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兼顾,适当限制政府公共权力,确实做到令行禁止。要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破除地方保护主义。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适当控制重大项目的开工节奏,尤其是过剩领域的非理性扩张,坚决遏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

      由于当前宏观形势比较复杂,加上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决定了我国宏观调控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加强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将货币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干部考核制度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调控合力,共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中国民族证券研发中心资深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