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专题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商学院
  • B8:专版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9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9版:地产投资
    击碎土地黑洞:财富吞噬和暴利之源
    骄傲的批判者
    圆桌会议
    上证房产周指数(上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圆桌会议
    2007年03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孙文盛(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 史丽 摄
      彭磷基(全国政协委员、祈福集团董事总经理) 资料图
      杨红旭(易居房地产研究院高级评论员) 徐汇摄
      林戈(嘉凯行销有限公司营运总监) 徐汇摄
      

      (主持人:李和裕)

      加大查办土地案件力度

      孙文盛自今年春节以来就多次强调,今年土地调控的关键是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包括按照国务院要求,进一步完善调整后的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继续落实国家土地督察制度,重点加强对地方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制目标落实情况、土地利用年度执行情况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有关资金使用的监管,做到专款专用,按项目管理;规范土地出让收入,将其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国土资源部已向各地提出,要围绕加强土地调控、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和维护群众权益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今年要加大查办案件力度,严厉惩治腐败行为。去年,国土资源部会同监察部门联合开展专项行动,公开查处了7起重大土地违法案件,直接查处27起土地违法案件。

      土地招拍挂有四大问题

      彭磷基在今年“两会”上所交的提案引起业内人士关注,他指出,目前全国已普遍执行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拍挂制度存在四大弊病:一是政府部门的土地出让信息披露不充分,令开发商对未来缺乏预期准备,导致很多开发商盲目参加竞买;二是人为设定稀奇古怪限制条件,以合法形式规避强制规定;三是竞买人恶意串通进行“围标”、“陪标”;四是一些国有企业或上市公司为了完成考核指标,盲目高价竞买。

      针对上述问题,彭磷基认为,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土地供应信息发布和披露制度,将今后几年准备出让的土地向社会公布,让开发商能够从长计议。同时,建立严厉的土地招拍挂出让监督机制,追究违法者的相关责任。此外,要规范和限制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的行为,防止不负责任和不正当竞争局面的蔓延。

      国家拿捏土地管理渐自如

      近年来,国家在房地产调控过程中出台了不少加强土地调控的措施,作为房地产业最关键的生产要素,土地的“闸门”没能得到有效控制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今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调整报国务院批准城市建设用地审批方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把建设用地审批权部分“交”给省级政府。

      杨红旭认为,从土地管理层面上考虑,这一做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事实证明,包括郑州龙子湖高校园区在内的诸多土地违规违法案件,都反映出一个问题:地方政府在土地利用上普遍存在先斩后奏、甚至不奏的现象。而现在实行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在把“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同时,也把“责”套在了地方官员的脖子上。另外,既然去年已经开始实行土地督察制度,并且向地方派驻了九大土地督察局,那么完全可以让地方的土地督察局贴身监督地方政府。所以从中央角度考量,总有一条绳子牵着地方政府,也可以更加松紧自如地拿捏土地管理了。

        土地反腐可填补制度漏洞

      自去年的房地产调控步入“攻坚阶段”,一批与房地产有关的腐败案件相继得到查处或正在调查过程中。林戈认为,土地反腐的影响比较大,虽然在短期内看到的效果可能并不明显,但有利于填补制度的漏洞。如果有完善的制度,房地产市场就不会出现波动,腐败的官员也不会有机可趁,这是最核心的部分。

      他表示,房地产腐败最重大的元素就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元素,政府无法控制水泥、钢筋的价格,也不能去控制农民工的工资,可以直接控制的就是土地。还有虽说没有办法影响到中央管辖的银行业,但有地方政府影响地方银行,所以我们也看到不少的腐败案件是和地方银行相关联的。此外,所谓的腐败就是某一些职能部门或者是官员拿了其不应该拿的那一部分,如果说这一部分的收益可以回馈于老百姓,把腐败的成本解决掉,便能够平抑掉房价泡沫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