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专题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商学院
  • B8:专版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9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9版:地产投资
    击碎土地黑洞:财富吞噬和暴利之源
    骄傲的批判者
    圆桌会议
    上证房产周指数(上海)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骄傲的批判者
    2007年03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柯鹏

      

      知识分子是否应当、又当怎样参与历史的变革?

      施蛰存曾有否定的观点,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旁观,只看不参加。”他主张,知识分子只写“史记”来记录历史,不必直接参与社会的变革。

      施先生的话不无道理。

      历史变革、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群情聚焦,有部分人不可避免会成为公众攻击的焦点。这其间,特别是那些喜欢说话、敢于说话的知识分子,常常成为批判、嘲讽的对象。

      远的不说,这几年的文化界、财经界,余秋雨、郎咸平、谢国忠、易宪容……这些知识分子没有像施先生那么做,他们不旁观而是参加,甚至引导理论的潮流,于是都引来不小的争议,当然,也有名声。特别是后两位,在这几年的房地产舆论界,每每因为特立独行的言论掀起不小的风浪,最后甚至危及到自己的职业,留给时人一片唏嘘———他们是不是太傻了?

      撇开观点的正确与否,从个人的立场,我对敢于说话的知识分子致以敬意。

      福柯曾无奈地说:如今专家很多,但知识分子却历史性地消失了———这实在是他那个时代的落寞。真正的知识分子,从来不和历史、社会以及民众脱节,他们的任务就是社会批判、潮流反思和趋势预判。知识分子常常因为自己的言论被批评,这是正常的,因为谁都要为尝试付出代价,这些在不久后就将成为社会和历史的财富。

      当然,敢于说话和勇于批判,从来不代表可以乱说话、胡批判,为谋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弄一些噱头去娱乐乃至误导大众。房地产舆论界,时有这样的趋势和人物,每每站出来危言耸听,弄得市场一片茫然,却未予半分益处。

      我们的态度是什么?于右任赠蒋经国一联说得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知识分子是时代的先驱,是批评的先锋,当然应该有认知和分寸:说有把握的话,发表成熟而有益的言论。

      哗众取宠、以言博名,那实在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度。

      批判者,本身就不应当置身于批判之外。谨言慎行,就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