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是否应当、又当怎样参与历史的变革?
施蛰存曾有否定的观点,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旁观,只看不参加。”他主张,知识分子只写“史记”来记录历史,不必直接参与社会的变革。
施先生的话不无道理。
历史变革、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群情聚焦,有部分人不可避免会成为公众攻击的焦点。这其间,特别是那些喜欢说话、敢于说话的知识分子,常常成为批判、嘲讽的对象。
远的不说,这几年的文化界、财经界,余秋雨、郎咸平、谢国忠、易宪容……这些知识分子没有像施先生那么做,他们不旁观而是参加,甚至引导理论的潮流,于是都引来不小的争议,当然,也有名声。特别是后两位,在这几年的房地产舆论界,每每因为特立独行的言论掀起不小的风浪,最后甚至危及到自己的职业,留给时人一片唏嘘———他们是不是太傻了?
撇开观点的正确与否,从个人的立场,我对敢于说话的知识分子致以敬意。
福柯曾无奈地说:如今专家很多,但知识分子却历史性地消失了———这实在是他那个时代的落寞。真正的知识分子,从来不和历史、社会以及民众脱节,他们的任务就是社会批判、潮流反思和趋势预判。知识分子常常因为自己的言论被批评,这是正常的,因为谁都要为尝试付出代价,这些在不久后就将成为社会和历史的财富。
当然,敢于说话和勇于批判,从来不代表可以乱说话、胡批判,为谋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弄一些噱头去娱乐乃至误导大众。房地产舆论界,时有这样的趋势和人物,每每站出来危言耸听,弄得市场一片茫然,却未予半分益处。
我们的态度是什么?于右任赠蒋经国一联说得好: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知识分子是时代的先驱,是批评的先锋,当然应该有认知和分寸:说有把握的话,发表成熟而有益的言论。
哗众取宠、以言博名,那实在是没有把握好自己的度。
批判者,本身就不应当置身于批判之外。谨言慎行,就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