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专题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上证商学院
  • B8:专版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理财
  • C11:地产投资·鉴房
  • C12:地产投资·数据库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披露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D101:信息披露
  • D102:信息披露
  • D103:信息披露
  • D104:信息披露
  •  
      2007 年 3 月 3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0版:地产投资·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0版:地产投资·理财
    预售款专户管理将触动开发商最敏感神经
    拆迁造成违约 同样需要补偿
    外资掘金不懈 扩至二线城市
    加息多少并不重要
    八成人选择推迟购房计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拆迁造成违约 同样需要补偿
    2007年03月3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连晏杰

      

      在对餐饮行业进行考察后,李铭决定将名下一套地段较好的商铺租赁出去开设茶坊。鉴于餐饮行业较长的盈利周期,双方协商之后签订了为期五年的房屋租赁合同。同时,租赁合同中还约定了,如果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合同将自行终止,且合同双方均不需要承担违约责任。

      就在合同签订之后一年多时间,当地开始进行动拆迁了。随着动迁组进驻该地、动迁公告的开始张贴,李铭觉得应该要求租户搬出去了。他向承租人提出,由于动迁原因需要承租人在两个月之内迁出房屋。但承租人却不乐意,理由是茶坊需要一个运营期,一年之后刚刚开始表现盈利,而之前都是在亏本状态,而且茶坊的装修要求是按照五年折旧标准计算的,因此花费较高的成本。况且,同一地段的房屋租金都较之前有一定比例的上涨,种种因素归纳下来,李铭必须对其进行补偿。

      对此,李铭当然不能认同,他认为根据合同约定,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合同提前终止,不必进行任何补偿,而动拆迁恰恰就属于这种“不可抗力因素”。既然双方无法达成一致,要求动迁组进行赔偿便成为下一个目标。但动迁组对此表示,在实施动迁过程中,动迁组只是和房东进行交涉,作为房屋的承租人无权要求动迁安置的补偿。

      由于双方意见分歧明显,租户拒绝搬出所租的房屋,这使得李铭即使与动迁组签订了动迁安置协议,仍然无法完成交房。无奈之下,李铭只能向法院起诉,要求判令承租人迁出自己的房屋。

      律师意见:

      首先,根据有关司法判例和司法实践,动拆迁并不属于《合同法》和《民法通则》所规定的不可抗力情况,因此李铭提出“由于不可抗力导致解除合同,且不承担任何责任”的请求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因此,李铭在动拆迁的过程当中必须对承租人进行补偿。

      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拆迁租赁房屋导致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解除租赁关系的,或者被拆迁人对房屋承租人进行安置的,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给予补偿。被拆迁人与房屋承租人对解除租赁关系达不成协议的,拆迁人应当对被拆迁人实行房屋产权调换。产权调换的房屋由原房屋承租人承租,被拆迁人应当与原房屋承租人重新订立房屋租赁合同。同时《上海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细则》对于拆迁非居住房屋的情况,拆迁人应当补偿被拆迁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列出下列费用:(一)按国家和本市规定的货物运输价格、设备安装价格计算的设备搬迁和安装费用;(二)无法恢复使用的设备按重置价结合成新结算的费用;(三)因拆迁造成停产、停业的适当补偿。笔者认为,在动拆迁过程中,动迁组应将承租人的损失一并补偿给李铭,并通过李铭补偿给承租人。

      (作者为新华律师事务所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