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杰
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为1774亿美元,增长了74%。这是继前年顺差激增2.2倍逾千亿美元后再次创下的新高。今年1至2月,外贸顺差累计达到396.1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3.3倍。人民币仍在不断升值,国外利益集团压力不断增大,但就是无法阻止中国外贸顺差的上升势头。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中国外贸顺差不断攀升的主要推动力短期内不会有减弱的趋势。这种推动力就是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
为什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大,二是低素质劳动力比例高。一方面是大量失业和潜在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却是人才紧张。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去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大量素质有待提高的劳动力决定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和道路,即中国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仍必须立足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努力积蓄资本,为将来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打下一个可以依赖的物质基础。一个经济体的产业和技术结构内生地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那么,欠发达国家要想“真正”赶上发达国家首先就必须使其要素禀赋结构升级,即通过快速的资本积累早日结束资本相对稀缺的局面。
或许有人会说,流动性过剩已经成为当前主要问题,我们已经度过了资本相对稀缺的局面。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目前确实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银行资金充裕,股市、房市烈火烹油,甚至可能存在的泡沫危险也是流动性过剩所致。
这里需要对流动性作一番认真的分析,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由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和金融机构持有的库存现金构成,是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基础。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是银行放款约束性不够,贷款发放过多。二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被反复炒作,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国内。除了放贷过多以及热钱涌入的原因外,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以及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也是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人民币没有实行自由兑换,所有的外资对华投资和巨额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收入,包括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热钱,都需要由央行拿出人民币来收购。为此,央行每年都要“配套”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其实质是在制造更多的流动性。更严重的是,只要汇率政策不变,出口和顺差继续增长,央行每年就不得不继续拿出更多的钱来收购外汇,使得流动性越来越泛滥。
需要指出的是,流动性过剩并不代表着资本过剩。资本是投资的,而泛滥的流动性投机因素占相当比重,当然也不否认有投资的因素。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外汇占款已占到总货币发行量的70%。投机性资本流入,是近期外汇储备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投资者目前对于人民币普遍持有升值预期,这一预期容易导致投机性资本的大量流入。这类投机性资本流入形成的外汇储备是债务性储备,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容易危及我国的金融安全。而且,过去五年,我国基础货币的增长一直显著低于外汇储备的增长。进一步而言,目前的流动性过剩是一种结构性流动过剩,在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确实存在这种情况,但由于体制原因,地区性的中小银行金融机构不足,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却借不到钱,表现出流动性匮乏。
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流动性过剩看作是资本过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存量确实有很大的增加,但远没有达到过剩的地步。看一看还有多少贫困线以下的困难群众,看一看还有多少失学儿童,我们就会知道,资本的充裕是相对的。尽管如此,我们也应当抓住资本相对充裕、财政收入逐年大幅增加的机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优势的确立打下基础。
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优势在哪里?长期优势与短期优势相关,短期优势是低素质的低劳动力成本,长期优势是高素质的低劳动力成本。中国人口总量决定了就业数量的巨大,从而也决定了劳动力成本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却会在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将逐步向着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相结合的方向转变。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机遇提高劳动力素质。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菲尔普斯近日指出,中国在短期内仍有低劳工成本的优势,但经济实力能否最终赶上美国,仍需视其能否成为一个拥有创新能力的国家。他强调,在这方面以教育制度及政制的关系最大,因此,中国若希望改善经济及创新科技,就要从教育体制方面着手,令更多人可接受教育,尤其是财经、企业管治及法制等范畴。
令更多人可接受教育,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加大职业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特别是从今年开始,农村中小学生将全部免除学杂费,将惠及1.5亿中小学生。这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程。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最终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充沛、成本较低的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为根本的长期优势所在。
(作者为中央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