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专版
  • B8:公司调查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动态监管 是固本良策
    禁止医疗广告 有利降低药价
    地方保护主义损害市场经济基础
    “流动性”相对过剩 机遇与风险并存
    公平环境比“特权” 更能吸引人才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动态监管 是固本良策
    2007年04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倪小林

      

      谁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当然是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法规,同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监管者到位,也可说是监管者的“觉悟”。笔者所言“觉悟”,不是对监管者的不敬,而是泛指监管者经过市场发展和洗礼,对于市场风险的判断和洞察能力越来越敏锐。熟悉市场的人都知道,那些出现在发达资本市场的违规案例,最终结论总有一条评价“监管的松弛和监管者的不察”。我们的资本市场虽然还年轻,也在沟沟坎坎中过了十几年了,监管者同样经历了从摸索到规范,再到娴熟的过程。

      最近,市场备受关注的事件之一,是证监会严查杭萧钢构股价异动,笔者以为不管公司高管如何出面解释,对于一只股票的股价连续出现大幅波动,证监会和交易所及时行动,公开监管其异动对于市场和投资者来说都大有裨益。目前市场的复杂程度已经成为新兴加转轨市场正在承受之重,监管者如何作为是市场能否稳定繁荣的重要因素。

      笔者注意到监管者发现杭萧钢构股价异动发出监管指令之后,杭萧钢构的负责人出面对于企业与外资合作已经签订合同进行过解释,并自认为是没有错误的。虽然,很多投资者质疑杭萧钢构股价异动是在公司披露重大信息之前,而后新华社记者经过调查确定重大信息提前在内部泄漏,公司依然有自己的解释。笔者以为公司有无错误最后终有真相大白那一天,在这里不去赘述,我们要关注的是市场繁荣时监管者如此作为意味着什么?

      远的不说,前不久大洋彼岸的美国次级房贷风波,重创股市引起全球对于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担心,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美国加州大学的一位经济专家对于人们的看法都不屑一顾,而是说出自己到各地方考察的实际感受———没想到对于房贷如此宽松和没有监管。言下之意,美国的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并不突然只是因为之前没有爆发而已。这个案例也告诉人们即使成熟的市场和所谓充满理性繁荣的市场,只要市场主体赚钱的初衷不变,市场非理性就是永远存在的,监管者的责任就不可以松懈。我们打开证监会的网页,人们可以从那里的监管案例通报中看到,想操纵市场的人随时都可能出现,否则那里就不会有那么多被点名和禁止的人和行为了。

      据媒体报道,尚福林主席在证券期货监管系统视频会议上有一番讲话,其中谈到一个观点:我国资本市场的客观环境已经改变,影响资本市场运行的内外部因素也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化,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政治经济因素对境内资本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要。监管思路和方式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改进,将是今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重点所在。我们为监管者面对日趋繁荣的市场的理性和冷静感到欣慰,监管者注意到的这些变化因素,必然构成下一步监管工作的特点,证监会对于资本市场的监管功能,会因此获得更加良好的体现。如果说,在2006年以前证监会除了承担其对市场的监管职能之外,更多工作体现在进行市场的基础建设和完善法规上,同时相当多的精力是在协调解决股市建立初期遗留的问题上,有人说2006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拐点,也是证监会作为监管者的职能逐步归位的历史起点。这也正是笔者认为我们该为监管者的作为举手的充分理由。

      最近证券交易所也行动起来了,他们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开始加强股价异动与信息披露联动。监管者发出的一系列监管信号,在告诫人们监管者对于市场的动态监管,对上市企业来说监管将进入更加严厉的流程,但对于投资者而言无疑是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