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4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4版:钱沿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4版:钱沿周刊
    深发展:全面介入客户人生
    “温柔一刀”与“蝴蝶效应”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温柔一刀”与“蝴蝶效应”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无理

      

      上周五一早就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语气焦急地询问:是不是又要加息了?

      类似的电话一天接了不少,而当天在MSN上和一些投资界朋友的聊天内容,则几乎清一色是央行上调准备金率一事。

      前一天夜里,央行没有预兆地宣布,决定从2007年4月16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此前,央行已经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由于每次幅度都不大,并且没有直接触及到理财产品的收益,特别是与加息相比,每次上调后普通投资者反响并不很大,甚至都不关注,但这次似乎不太一样,不仅有热烈的讨论,还有了焦急的询问……

      为何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牵动了普通投资者的神经?

      3月18日,央行刚刚上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利率由此前6.12%调整为6.39%。前后仅18天,央行就“手脚并用”地加息并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且算上这次,今年已是第3次,2006年以来更是已第6次上调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动作使投资者开始紧张起来。但投资者不安的喘息意味着什么呢?

      表面看,投资者似乎过虑了。央行频频动用货币工具并没有引发市场大的波动。

      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经济中一个突出问题仍是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流动性过剩一般表示市场货币供应充裕,或称资金泛滥。

      央行数据显示,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2%,增幅比上月高1.2个百分点。消除季节和春节因素后,人民币贷款增幅环比折年率为21.8%。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4138亿元,同比多增2647亿元。

      从国家统计局数据看,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上扬0.5个百分点,价格总水平已连续3个月保持在2%平台上。

      另一面来看,股市如日中天,不仅继续演绎财富效应,同时也屡次在央行出手后继续上行。

      由此,结论自然是央行的举措收效并不大。

      但笔者以为,央行每次看似不痛不痒的货币政策,在连续运用之后,已经逐渐显现出其“温柔一刀”的本来面目,资金成本的抬升对市场的作用开始露出端倪。此次微调准备金率,一方面加剧了投资者对资金成本进一步提升的担忧,即大大提升了普通大众对继续加息的担忧;另一方面,更深层次地看,实质上也体现了他们对市场反转的担忧。

      众所周知,进入本轮加息周期以来,央行已经连续3次加息,存贷款利率一路攀升了0.81个百分点,特别是贷款利率,自2006年4月28日起,一年期从5.58%提高到目前的6.39%,1-3年(含)期从5.76%提高到目前的6.57%,3-5年(含)期从5.85%提高到目前的6.75%,5年以上期从6.12%提高到7.11%。资金成本已开始从微不足道逐步变为实在的压力。

      普通投资者对市场最为敏感。他们生活在第一线,投资在第一线,也感受在第一线。而数据往往是滞后的,也正因为如此,市场的嗅觉一般都远远早于决策。这大概类似于海啸前夕的鲨鱼吧。生物学家观察到一个现象,鲨鱼总能在海啸来临前成群地提前离开,从而避免灾难。生物学家认为,它们肯定提前敏锐地感知了某种来源于大自然却不为他人所知的信号。

      央行频繁紧缩背后,一面是资金仍在泛滥,一面却是或隐或现的潜在压力。两个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却奇怪的混合于一体,也似乎使预期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但这让人想起了“蝴蝶效应”———蝴蝶微扇翅膀可能引起一场飓风海啸。只不过当央行一次次轻轻扇动加息“翅膀”的时候,谁会是那些幸运的将躲过飓风海啸的鲨鱼呢?

      投资者的不安的喘息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