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5:观点·评论
  • 6:金融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C17:基金周刊
  • C18:基金周刊
  • C19:基金周刊
  • C20:基金周刊
  • C21:基金周刊
  • C22:基金周刊
  • C23:基金周刊
  • C24: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财经
  • D10:艺术财经
  • D11:艺术财经
  • D12:艺术财经
  •  
      2007 年 4 月 9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12版:艺术财经
    上一版  
    pdf
     
     
      | D12版:艺术财经
    莲与灵魂———栾伟丽个展
    中国陶———王修功·胡小军现代陶艺展
    林海容个展
    在中国古文字中获取灵感
    “戏说阿钢” 唐勇钢2007年油画个展
    “FAST BREAK”艺术展
    隔岸———刘庆和水墨个展
    中国漫画———刘纯海
    “岁月留痕”高增礼油画作品展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在中国古文字中获取灵感
    2007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邱家和

      

      春天的上海,五角场800号里刚开张的元典画廊,正在举行由李晓峰担任策展人的“《子曰》———王燮达雕塑作品展”,展出了年轻雕塑家王燮达30余件一组铸铜涂色的同名系列作品。在黑色的背景下,石膏色的雕塑仿佛复活了中国的古文字,也复活了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宗教观,犹如穿过数千年历史隧道的喃喃低语,诉说着先贤们对世界的感知、体验、把握与概括。

      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院雕塑专业的王燮达向记者透露,这组作品的创作始于2002年后,雕塑涉及到中国传统的造字规律,从中可以体会中国先民将宇宙万象抽象化的方式。他又说,这个系列的每个雕塑都有具体的故事,表达的是一种宗教感。“子曰”的“子”,不仅指孔子,也指中国历代的先贤;今天的生活中困扰我们的所有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先哲们已经有了答案。

      他说,他从小学习书法,20多年来从未间断,最喜爱篆书和狂草,尤其是篆书,10年里把字体“打通”。古人造字用“六书”,他自认已经达到能将其运用自如独立造字的境界。而这正是他创作乃至修行的养料,是这组雕塑的灵感的源泉。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字就是一个最直接的抽象艺术”,而“要寻找中国本源的东西,或者说寻找东方本源的东西,就是要寻找几千年以来,这一个群族的思维模式”。他认为王燮达的创作,“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能够抓住它的本质,又是立足于今天现实的人的需求,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能够感动人的”。

      批评家李晓峰则指出,这组雕塑十分罕见,源于艺术家能不偏执而公正地看待传统,浸淫其中。现代思想的冲击往往会产生两种相反的后果,即“辉发”与“沉淀”,而艺术家则选择了后一条途径。他正在尝试一种中国文化观念的表达方式。他的雕塑造型,再现了中国传统石文化的“皱、瘦、漏、透”的美感,体现了书法中讲究的“屋漏痕”效果,同时,也表达了艺术家对现实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