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部门的专家近日完成的《中国公共服务发展报告2006》指出,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效率低、水平趋同”,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整体处于偏低水平。报告认为,我国政府对公共支出的绩效考评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还未形成政府公共支出讲效益的制度环境、监督环境,未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评价体系。
我国公共服务为什么水平较低?根源在于政府的定位。长期以来,发展经济始终是我国各级政府的核心工作,我国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标准,也是以GDP数据为主要指标,因而,政府对于招商引资等经济工作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公共服务。但是,现代政府的最核心工作就应该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经济是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
因此,十六届六中全会把建立公共型服务政府作为政府转型的目标,其核心就是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即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以解决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而政府公共服务不到位所产生的矛盾。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是我国下一步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尤其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后,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烈。政府能否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不仅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需要政府加快转型步伐,从投资和形成国有产权的基本职能,向提供基本公共产品的职能转变,以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
但是,目前,由于没有对政府的职能重新进行明确定位,政府转型的步伐尚跟不上民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步伐,许多地方政府仍在把经济工作作为核心,而把需要由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推向市场。公共服务是独立的市场主体所不能决定的,它需要政府承担起更多责任。
政府要实现转型,必然首先从制度设计上入手,重新定位政府的职能并重新构建对干部政绩的考核机制,以引导和鼓励政府官员以民生问题为重、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为重。一旦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也增加国家税收,为政府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条件,最终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