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刘野向记者透露,那幅《沉船》作于1995年,当年卖给欧洲藏家时,他只从经纪人手里拿到六七万元人民币。估计买家的出价最多翻一倍。如今价格涨了50倍。对此,刘野一方面表示这个拍卖纪录对他本人影响不大,另一方面他又为藏家高兴。他说,我画画不管大小,也不管最后拍卖价格多少,都很认真,这一点不会因为拍卖场上“火”了就受影响。我只是会更认真地画画。
今年2月,刘野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办了一个回顾展,使他有机会梳理自己十几年的创作道路。他认为其中有几个关键的时段:1.1991年、1992年在德国从实验艺术回归到具象,自毁了20多幅实验作品,画作中则出现了小男孩、小女孩的形象;2.回国后经历了转折,创作了一些大画幅的作品,如那张《沉船》;3.上世纪90年代末出现简单的画面,开始有名人形象出现。他说:我的作品贯穿的线索是:非暴力,非现实主义,带有幻想色彩,介于超现实与现实之间、抽象和具象之间、现代与传统之间。我的创作是一种白日梦。我从小就喜欢白日梦,在创作中也热衷表现白日梦,从技术层面可以有两方面的解释:一、我的作品的画面结构本身是非现实的,是形的结构;二、我很少以真的东西为对象画画。我心中萦绕的梦想是从具象再到抽象。不过那要水到渠成。
奇特的作品造就了他孤独的艺术生涯,刘野告诉记者,他的创作学院派不待见,前卫派也不待见,没有引起批评家的注意。在乌利·希克的著名的展览《麻将》里,他被称为“独来独往”的人。记得1995年冷林在北京国际艺苑策划了他的展览,强调了他的“个人化”。不过此后却又归于沉寂,直到5年后进入新世纪,才引起更多的关注。无独有偶,强调“个人价值”的“70后”艺术家也在此时受到关注。
不愿融于时流的刘野在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持续增长的今天也让人们更加期待刘野作品的后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