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信息大全
  • A5:信息大全
  • A6:信息大全
  • A7:信息披露
  • A8:信息披露
  • A9:信息披露
  • A10:信息披露
  • A11:信息披露
  • A12:信息披露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1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D10版:艺术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D10版:艺术周刊
    《戏说阿钢》2007唐勇钢油画个展
    “脑中境像”比安科·瓦兰特、马斯录像声音装置展
    “疯景”贾蔼力个展
    沉默的宣泄
    NONO
    Red·Vanitas
    “来自东亚之风”第三回中日韩艺术巡回展
    造型和思维的狂欢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造型和思维的狂欢
    2007年04月1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 左 岸

      

      曾经有人讲:现代以来的艺术历史就是展览的历史。在传媒和资讯不只作为纽带而作为驱动引擎的当下时代,这个说法无疑有它让人信服的一面。但是展览泛滥的年代让人就像进入了一个喋喋不休的演说场,在这个众说纷纭的舞台上,观众要自己去寻找意义和探索、鉴别,好的展览在那里?4月7日在北京观音堂画廊街的亚洲艺术中心举办的“中国当代雕塑十人展”无疑是好的当中的一个。

      雕塑作为造型和思维的结合体相比绘画和另一端的新媒介艺术在视觉语言上有着相对的局限性,但是这个局限同时也是造就它魅力独具的地方,它要求以精炼的、富有创意的形体语言来表达艺术家要告诉观众和这个世界的故事、思索和态度。策展人朱其把这个展览命名为“媒介和传统的当代道路”,看起来他的铺路工作做得的确不错。本次展览涵盖了中国当代以雕塑为创作语言的不同年龄段的优秀艺术家,从隋建国、展望到陈文令、李继开,与其说这条路是十个艺术的群展不如说这是中国当代雕塑本身的个展,是一场造型和思维的狂欢,是一种框架性的中国当代雕塑史的自我呈现和表白,那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样的展览是颇值得一提和需要认真鉴赏的。

      对于艺术而言,观众和收藏家除了要看作品之外恐怕都有要认识一下创作它们的艺术家的欲望,当艺术家自己作为观众的时候也是这样。展览现场我们看到这些艺术家们欢聚一堂互相观摩作品和交流思考,观众也可以在欣赏之余获知作品创作的灵感激发的原动力是什么,知道艺术家的原意是什么。那这样的一个艺术门类的小圈子互动和展览凝聚的大艺术圈的交流对于艺术事业本身的重要性想必毋庸赘言,所以亚洲艺术中心年轻的总监李宜霖实际上是凭借画廊空间打造了一个很好的资讯平台,提供了一个雕塑和创作以及喜欢雕塑的人多维互动的机会和环境,曾经有人说艺术圈“谈话即道路”,这里的雕塑道路呈现的恰恰正是对话,而对话正是价值认同、意义生发的真正触点和驱动源。

      尽管理性一直是被西方人叫嚣的字眼,但是毕竟它也有中国国籍,对于艺术的把握来说,理性至少与脉络有关,那这次由策展人和画廊凝聚艺术家共同促成的当代雕塑的脉络本身就是与理性有关的亮点之一,人们从这个脉络走一遍的机会却常常是稀缺和不完整的,而这次得偿所愿了。释了“隔岸”这个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