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时事·海外
  • 8:时事·天下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7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5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5版:观点·评论
    市场是跨国并购的“牛鼻子”
    治理外储与流动性问题要有新思路
    美国人干嘛不自己生产服装鞋袜
    政府担责可降低医疗难度
    企业社会责任关键在于行动
    公共产品应与税收同步增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美国人干嘛不自己生产服装鞋袜
    2007年04月1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鲁宁

      

      上周以来,由于国际汇市普遍担心中美贸易摩擦再度升级,美元与全球主要货币的比价持续下跌,美国国内要求在对华贸易中加大制裁的声音相继放大。

      可就在此前一周,诺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却与美国舆论大唱反调。他坦言:美国该关注的不是美中之间双边贸易的不平衡,而是美国与海外多边贸易的不平衡。他甚至放出狠话:美国的麻烦不是中国造成的,美国应该强调自身的问题,美国的储蓄率实在太低……

      众所周知,美国对外贸易长期失衡,导致就业岗位减少,首当其冲的利益受损者又是一般制造业领域内的蓝领工人。如此一来,相关产业工会和社会舆论就会抨击政府的贸易政策,长此以往,当政者就得虑及选票丢失。所以,以中美贸易为例,一方面美国大受其益(中方消耗了大量资源却只赚到点加工费),另一方面,则必须时不时亦真亦假地舞动贸易保护主义大棒。其实,美国政府非常乐见中国等欠发达国家“承包美国人的吃喝拉撒”,以便使美国继续集中发展资源,占领全球制造业和服务业高端市场。但由于美国国内体制使然,迫使其政府常在外贸政策上做出左右摇摆的姿态来回应舆论。所以,斯的上述立场表达是客观的。

      有意思的是,斯蒂格利茨一直被美国舆论标定为左派经济学家,若该定位是大致准确的,那么他当替本国工人说话,但他恰恰在批评美国政府,如是,又可将他视为右派经济学家。反过来,他的上述言论客观上有替中国人说话之嫌疑,他似乎又回到了左派经济学家的角色。可见,简单地以“左”或“右”来评判一个人是十分荒谬的,至少有局限性。

      从技术面讲,即单从美国国内需求出发,斯蒂格利茨也说了真话。美国人可以不从中国进口服装鞋袜,但却须从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国等进口同类消费品。道理很简单,美国人的此类消费需求是刚性的。如是,美国非此即彼的进口选择,同样不能起到对国内弱势产业进行保护的效果。换句话说,就业矛盾并不会因制裁中国而有明显缓解。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美国人“一边吃肉一边骂娘”,美国人干吗不自己生产服装鞋袜呢?这就是美国人的精明,美国人力成本很高,自己生产服装鞋袜很不经济,用一架波音747换中国的1亿件衬衫特划算。所以,仅以小布什为例,他和他的政府在外贸上所打的算盘实在精明,哪里有“牛仔”的大大咧咧哟。

      集中资源占领全球市场高端,让中国等为美国人打工,简直就是一种全局性的精明。然而,根据物质平衡态原理,有所得必有所失,得失计较在于得多还是失多。中美贸易对美国是得多失少。所以争吵归争吵,生意照样做,且越做越大。反过来,中国人明知吃亏也还得做,这是由现阶段中国自身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素质所决定的。确保更多就业岗位,是中国保持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

      中美贸易摩擦,美方的主要诉求包括:人民币升值;减少出口补贴(退税);逼迫中方开征出口税、环境污染税、资源使用税等。中方的诉求主要包括:放弃频繁地反倾销制裁;放弃后WTO时代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予市场经济国家待遇等。基于上文分析,中美双方的诉求,对双方而言都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因而贸易摩擦仍将持续下去,但不会出现公开对抗。对抗是双输,妥协才是双赢,两国决策层都深谙此理。

      中美贸易摩擦有时会反映到两国政治层面,美国人常拿中国做“出气筒”,中国人时不时将其与民族尊严相联系。其实,摩擦主要集中于利益层面,与“主义、尊严”基本无关。今后,摩擦频率还会上升,但生意还得照做。具体到中国的对美出口企业,关键是分清内在的主次,调整好心态,灵活应用好国家的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