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信息披露
  • 4:焦点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信息披露
  • 8:财经要闻
  • 9:观点·评论
  • 10:时事·国内
  • 11:时事·海外
  • 12:时事·天下
  • 13:环球财讯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特别报道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信息披露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18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9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9版:观点·评论
    加快蓝筹股发行节奏 有利于A股市场稳定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忽略自身因素
    两大挑战直逼国有上市银行
    CPI逼近警戒线与房价有关
    资源税改革应注重节约和补偿
    为什么提醒“见好就收”反而成了“乌鸦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大学生就业难不能忽略自身因素
    2007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姜松

      

      2007年,社会新增岗位约900万个,普通高校毕业生总量约495万人,高校毕业生将首次超过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有直接关系,我国高校在扩招之后,加大了人才供给,但是,这种供给并非有效供给,导致了人才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即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不能提供,高校提供的人才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瑕疵,已经成为影响人才质量的一个瓶颈。从教材的滞后,到专业设置与现实的脱节,再到教学的教条倾向,大学生无法学到实践中真正需要乃至急需的知识。而且,目前许多大学浮躁之气浓郁,不少大学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基建当中而不是教学当中,这种主次颠倒的资源配置机制必然影响人才的质量。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非常重要。事实上,即便在目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下,仍有不少大学生能够凭借自己的努力脱颖而出,剔除大学生家庭所拥有资源因素,个人能力在就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恰是在这一点上,大学生的素质无法令人满意。

      中国平安保险昆明分公司在“2007首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洽谈会”上招聘时,遇到了一位姓陈的母亲带着儿子来,当招聘人员问起小伙子的求职意向、个人情况等问题时,全是母亲滔滔不绝的介绍。招聘方看到母亲冲闯的性格,突然提出了一个想法:“我们这里招收展员,就需要性格冲闯,沟通能力强的。我看您能力很强,不如明天来我们公司面试吧。”而此时,陈女士的儿子还未决定好选择哪个职业最合适。

      这种反差充分暴露出当今大学生的软肋和缺陷。当然,之所以造成这种状况与孩子父母的教育有着直接联系。倘若那位能干的母亲不“事必亲躬”,孩子的公关能力至于这么差吗?

      在发达国家,接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收益率一般都远远高于社会收益率———这是促使人们愿意在高等教育方面投资的最大动力,而我国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比,却呈现出下降趋势。倘若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对高等教育投入的积极性。

      大学生就业难实际上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这个方面,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一定责任,都需要反思。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增就业机会将不断出现,但是,大学生自身素质如何提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