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观点·评论
  • 6:时事·国内
  • 7:环球财讯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特别报道
  • A3:特别报道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T1:国际汽车特刊
  • T2:国际汽车特刊
  • T3:国际汽车特刊
  • T4:国际汽车特刊
  • T5:国际汽车特刊
  • T6:国际汽车特刊
  • T7:国际汽车特刊
  • T8:国际汽车特刊
  • T9:国际汽车特刊
  • T10:国际汽车特刊
  • T11:国际汽车特刊
  • T12:国际汽车特刊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上证商学院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维权在线
  • C9:地产投资
  • C10:地产投资·指数
  • C11:地产投资·指数
  • C12:地产投资·理财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D93:信息披露
  • D94:信息披露
  • D95:信息披露
  • D96:信息披露
  • D97:信息披露
  • D98:信息披露
  • D99:信息披露
  • D100: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0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C12版:地产投资·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C12版:地产投资·理财
    人民币升逾5%,房地产“吸钱力”继续看长
    银行信贷: 房价快涨的重要根源
    逾半数受访者认为排队买房“有猫腻”
    外资兴趣不减助推楼市向上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人民币升逾5%,房地产“吸钱力”继续看长
    2007年04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奚君羊 徐汇 摄
      何恩凯 徐汇 摄
      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产生一定推动力 资料图
      

      活动策划:柯鹏 唐文祺    主持人:唐文祺 整理:李和裕

      嘉     宾:奚君羊 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何恩凯 仲量联行上海研究部主管

      本周,人民币升值累计幅度超过5%。在此背景下,加上中国经济增长,大量资金的涌入是否会对房地产行业造成影响?本周上证第一演播室就请来著名的专家和市场人士,与大家共同探讨这个话题。

      房地产业相对受益

      主持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人民币持续升值,会对房地产业带来什么影响呢?

      奚君羊:我认为对房地产业是相对比较有利的,房地产既是一种消费品也是一种投资品,从消费品这个角度来看,如果人民币升值了,外国人进来买就会比较贵一点,其实外国人买中国房地产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产品“出口”,能够卖得贵也就多赚钱;而从投资品角度来看,投资者主要考虑的是升值空间,在人民币升值的环境下,不但可以得到物业本身增值的空间,还可以得到人民币升值的空间,有两个方面的收益,使得中国房地产的吸引力增强。

      何恩凯:对住宅产品来说,近几年外资来买,一方面有人民币升值,另一方面也有国内的需求造成的价格上涨,这样来说,对购买者都是件好事;如果是办公楼这样的资产,虽说可以享受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资产价值的增长,但如果是投资的话,你还要想到这个办公楼产品的需求,也就是租户是否接受相对的租金上涨,人民币升值是可能对市场需求造成一些影响的。人民币没有升值前,跨国企业他们谈办公楼租金的时候都还是用美元记价,现在签合同时就是用人民币记价了。当然,我觉得上海这个市场未来的需求还是强劲的,不管有没有人民币升值的因素,至少在未来3年内不会影响到投资的意向。

      楼市热钱仍需警惕

      主持人:市场上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人民币升值,促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热钱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一情况是否存在?

      何恩凯:我觉得这个热钱很难定义,当然现在比较明显的是可以看到在全球投资房地产的基金越来越多。除了传统的一些房地产信托基金,还有一些保险、养老基金等,我们这几年看到更多一些的是保险基金,还有一些私募基金进入房地产市场,比较难说这些是不是热钱,有更多类型的投资资金进入房地产领域,我觉得这也是房地产全球化的一个趋势。

      奚君羊:虽然对于热钱流入市场还没有一个官方的、哪怕是非官方但比较可靠的数字统计,但是就我接触到的范围,确实是有大量海外资金进入中国,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进入股市,也有一部分进入楼市。甚至于有的外资通过一些非正式渠道,从而绕过了监管层的正式渠道进来,这个确实是有的。也有很多的学者去估计,现在国外流入中国的热钱到底有多少,但各不相同,比较保守的估计说有千亿美元,比较大胆的估计说有万亿美元。所以对于现在外资大量流入及其对市场造成的一定推动和助长作用,我们需要保持高度关注。

      升值趋势仍难避免

      主持人:本周人民币汇率又创出了一个新高,事实上在今年人民币汇率纪录已经被23次改写,这种短期内持续升值的状况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现象?

      奚君羊: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比较合理的,人民币持续升值作为一个趋势来看也是很难避免的。因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确实是在提高,尽管里面有一部分是用行政手段来推动助长的,但是我们实际的实力是在上升,这就导致人民币汇率不断地往上走。但如果是一跃而上,就会引起震荡,所以我比较认可我们已经实行的办法,那就是逐步逐步地微调,每年升值3%到5%。只要市场能够消化,经济没有出现震荡,对我们的对外关系没有产生不利的影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里面人民币就会缓慢地升,但升值的幅度不宜过大,我认为每年5%左右是一个最好的调整空间。

      主持人:上面也提到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海外基金中,有一部分的确是人民币升值因素促动的,那在人民币升值成为趋势的情况下,海外基金的投资行为会不会进一步扩大呢?

      何恩凯:海外投资机构的确看到了人民币升值对他们的利好,但是这些机构投资的根本原因不是人民币升值,他们要看很多不同的因素,最重要的还是资金回报率,他们比很多的国内资金更注重是不是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我觉得国内的投资者也可以借鉴外资的投资方式,就是比较贴近市场,比较合理地看待投资。另外,其实有不少国外大型基金在进行房地产投资时是不能计算汇差的,他们的汇差部分可能在中国香港或者其他的境外市场就被对冲掉了,所以一些基金在募集资金的时候就说汇差不在我们的计算范围内,我们会把这个汇差风险规避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