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公司调查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专版
  • A8:专版
  • A9:专版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大全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走出“市盈率迷津”
    对节能产品研制 应大力扶持
    信用记录岂能只对准消费者
    货币政策应防止出现过高资产泡沫
    年薪十万难以遏制医疗创收
    60人每天翻看报纸凸显信息监控之困局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60人每天翻看报纸凸显信息监控之困局
    2007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俊生

      

      中国股市在登上3000点高度以后,市场出现了更为激进的状态,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进入股市,推动着市场不断走高。在这种一路高歌的大牛市中,无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违法违规现象,因此,近段时间的市场舆论,要求加强市场监控的呼声日渐多了起来。

      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监管部门近期正在积极加强对市场信息的监控。但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又发现,市场监管部门在信息监控上正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日前出版的《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上海证交所现在每天早上,都有60人集中翻看报纸,如果发现有关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的信息,而该公司没有及时披露的,交易所就将其先行停牌。看到这样的报道,我们一方面为交易所工作的认真而感动,但另一方面,却又感到,动用如此多的人力来做这种工作,我们的监控手段也太原始了,我们的监管部门也太被动了。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多媒体时代,在信息传播的众多工具中,报纸也许是传播速度最慢的一种,除此以外,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已经成为人们在获取信息方面更简捷、更快速的工具。因此,监管部门只是翻看报纸,对有关情况的掌握就不可能全面。退一步说,即使排除了其他信息传播工具,我们也应该明白,在目前的报界,行业竞争已经十分激烈,而财经新闻由于受众的广泛,已经成为报社最重要的竞争手段。除财经报纸外,一些综合性报纸、地方性报纸都已加入了争抢财经新闻的行列,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趋国际化,国外报纸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报道也很积极。但是,交易所不是图书馆,不可能将世界各地的所有报纸“一网打尽”,这也就注定了只凭翻看某几家报纸来进行信息监控,是不可能起到真正的监控作用的。因此,如果确实存在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违规情况,那么,被揪住的只是几个“倒霉蛋”,大量的违法违规者必定会成为“漏网之鱼”。

      其实,凡是熟悉市场的人都知道,当上市公司的一条信息以合规的信息披露形式见诸市场的时候,它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对于一些机构、大户投资者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些所谓的“内幕信息”,普通股民所希望得到的也是这样的“内幕信息”。一些市场操纵者正是利用了市场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心理,经常根据自己的操作需要放出一些真假莫辨的信息。这种信息的传播并不需要通过报纸等媒体,而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渠道。这些信息有的可能是上市公司放出的,有的也许确实与上市公司没有关系,只是炒作者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或者干脆就是假造出来的。我们必须承认,对于这种很容易造成市场混乱的“内幕信息”,由于它常常是“来无影去无踪”,监管部门目前还缺少有效的监控手段,而这恰恰是信息监控中最为重要的。

      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市场管理部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今年2月,中国证监会重新公布了新版《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信息披露最重要的原则应该是公平,让每一个投资者都能够在同一时间享受到信息。但我们发现,信息披露制度在实践中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一些基金等机构为了先于市场掌握到上市公司的“独家新闻”,经常会派出人员到公司进行实地考察,一些有实力的个人投资者也喜欢这样做。这种做法到目前为止还是受到鼓励的,但事实上这种行为使上市公司处于两难之中,来公司进行考察的有关人员,都是公司的股东,公司应该把他们需要了解的情况无保留地公开,但这样一来又会造成对其他投资者的不公平。再比如,上市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其内部的员工对自己企业的运作状况,必然比外界的投资者了解得更为透彻,有的就是某一个项目的参与者或当事人,要求他们像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一样对外界严守信息秘密是不现实的,而且他们还可以通过投资的方式成为公司的股东,但他们的这种“先着一鞭”在客观上又造成对公司外部股东的不公。这些现实的问题,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中都找不到答案,监管部门也不可能通过每天翻看报纸来发现其中的踪迹。

      中国资本市场目前出现的新局面,是监管部门在以前所没有遇到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市场格局,监管部门不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穷于应付而难以抓住要害,而是必须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拿出新措施。否则,监管部门就只能陷于忙忙碌碌的事务堆中,但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