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盈率,现在已经成为中小投资者必须知晓的一个常用词了。这个股票可以买还是不可以买,“市盈率高不高?”对成熟的股民来说,往往是第一道问答题。
这也算是一种“入市须知”吧。有关股票的估值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现金流贴现法,二是相对比较估值法。由于现金流贴现法在运用条件上的局限性,人们大多采用比较直观的相对比较估值法,即市盈率、市净率等方法。尤其在对股市进行估值时,人们更是喜欢常用市盈率方法。
知易行难。时下,市盈率把人们脑筋搞糊涂的事,却时有发生。几乎在同一天的报纸上,同是议论市盈率问题,一篇文章称,A股市场的整体PE已经达到39.7倍的水平,一举接近40倍的大关,沪深300整体PE也达到36.65倍的高位,市场逐步步入高估值阶段。估值压力不断提高,市场风险随之也越积越大。而另一篇文章则称,综合机构对上市公司2007年业绩预测平均值(一致预期)计算,沪深A股动态市盈率为28.19倍,与2005年6月3日上证指数998点时A股动态市盈率15.83倍相比,上升了78.08%。同期,沪深A股平均股价涨幅高达155.84%。由此得出,市盈率升幅仅为股价涨幅50.1%。市场人士认为,之所以A股动态市盈率增幅低于股价涨幅,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市场无“泡沫化上涨”。你看,针尖对麦芒,当面锣对面鼓。
再仔细分析,发现他们用以分析问题的标杆有异。说高估的,引用的是2005年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用专业术语来说,叫“静态市盈率”;说市场没有“疯”的,引用的是最新的上市公司年报数据,甚至还包括公司对今后两年的业绩预测,用专业术语来说,叫“动态市盈率”。标杆有异,结论焉能一致。这可以理解。只是为了“做多”,不惜拼命鼓吹“动态市盈率”;而为了“唱空”,又不惜连篇累牍鼓吹“静态市盈率”,那就有点“误人子弟”了。倘若随着自己操作行为的变化,“静态市盈率”与“动态市盈率”交替使用,则更是居心叵测、行为不端了。
银河证券高级策略分析师李锋提出,“衡量一个市场的市盈率水平,应该主要看市值权重较大的蓝筹股市盈率水平;根据市盈率水平确定股市投资价值,也要重点关注蓝筹股;要在总体上保证具体投资行为的安全,恐怕也要把目光更多投向蓝筹股、绩优股。”这是很有见地之语。 截至2007年3月底,对已公布年报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测算结果为34倍,而沪深300、上证180、上证50等成分股平均市盈率在31倍左右。随着两税合并的实施和宏观经济运行保持良好态势,2007年、2008年国有大型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均可保持在35%的水平,据此判断的2007年、2008年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3倍、16至19倍,属于合理水平。因此,这位朋友认为,当前我国股市的市盈率总体上还处于合理水平,但投资者要在股指较高的情况下避险,则应关注优质上市公司,尽量避免听消息、炒题材。我以为,他的分析,是颇为实事求是的。
当然,总量分析不能替代结构分析,目前股市市盈率虽然还处于安全区域,但并不意味着个股和行业市盈率也都处于安全区域。对于投资者来说,看A股市场的估值水平,应该更多着眼于这些大市值的蓝筹公司。以沪市的情况看,占总市值60%-70%的前50家大市公司贡献了利润的70%-80%,只有它们才能充分代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总体特征。况且,买股票就是买未来。这几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多数上市公司“领风气之先”,从每股收益来分析。宏观经济持续增长、股改及股权激励与市值考核、新会计政策、所得税改革等将使上市公司利润大幅增长。据估算,新会计准则的实施预计带动上市公司业绩提升5%左右,所得税改革预计带动上市公司业绩提升9%左右。据预测,2007年、2008年上市公司整体盈利增速可望高达25%。“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在中国股市的市盈率问题上,需要高瞻远瞩,需要势如破竹。
不刻舟求剑,不因循守旧,让我们以科学的估值方法,走出“市盈率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