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证券
  • 6:金融
  • 7:观点·评论
  • 8:时事
  • A1:公 司
  • A2:上市公司
  • A3:产业·公司
  • A4:公司调查
  • A5:专版
  • A6:专版
  • A7:专版
  • A8:专版
  • A9:专版
  • A10:信息大全
  • A11:信息大全
  • A12:信息大全
  • A13:信息披露
  • A14:信息披露
  • A15:信息披露
  • A16:信息披露
  • A17:信息披露
  • A18:信息披露
  • A19:信息披露
  • A20:信息披露
  • A23:信息披露
  • A22:信息披露
  • A21:信息披露
  • A24:信息披露
  • A25:信息披露
  • A26:信息披露
  • A27:信息披露
  • A28:信息披露
  • A29:信息披露
  • A30:信息披露
  • A31:信息披露
  • A32:信息披露
  • A33:信息披露
  • A34:信息披露
  • A35:信息披露
  • A36:信息披露
  • A37:信息披露
  • A38:信息披露
  • A39:信息披露
  • A40:信息披露
  • A41:信息披露
  • A42:信息披露
  • A43:信息披露
  • A44:信息披露
  • A45:信息披露
  • A46:信息披露
  • A47:信息披露
  • A48:信息披露
  • B1:理财
  • B2:开市大吉
  • B3:个股精选
  • B4:财富人生
  • B5:上证研究院
  • B6:上证研究院
  • B7:上证研究院
  • B8:上证研究院
  • C1:基金周刊
  • C2:基金周刊
  • C3:基金周刊
  • C4:基金周刊
  • C5:基金周刊
  • C6:基金周刊
  • C7:基金周刊
  • C8:基金周刊
  • C9:基金周刊
  • C10:基金周刊
  • C11:基金周刊
  • C12:基金周刊
  • C13:基金周刊
  • C14:基金周刊
  • C15:基金周刊
  • C16:基金周刊
  • D1:钱沿周刊
  • D2:钱沿周刊
  • D3:钱沿周刊
  • D4:钱沿周刊
  • D5:钱沿周刊
  • D6:钱沿周刊
  • D7:钱沿周刊
  • D8:钱沿周刊
  • D9:艺术周刊
  • D10:艺术周刊
  • D11:艺术周刊
  • D12:艺术周刊
  •  
      2007 年 4 月 23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1版:理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1版:理财
    “红五月”值得期待
    股票操盘手的故事
    监管者能做什么?
    强势行情中关注强势股
    亏损年度
    今日视频·在线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监管者能做什么?
    2007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金岩石

      

      4月19日的下跌在预料之中,所以无伤大体。如果把2月27日的暴跌看作是“楼上的靴子”,这次下跌就是等来的“另一只靴子”。面对炙手可热的大牛市,监管者应该做什么?这是我更关心的问题。

      股市泡沫有良性、有恶性,但绝不可能销声匿迹,也无法预测何时破灭。格林斯潘在1996年就判断股市已处于“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美国股市还是一路狂奔,直到2000年才崩盘。在格老看来,监管者既没有义务也没有工具来调控资产泡沫,所以只能在泡沫破灭时采取行动来减少损失。如果我们接受格老的立场,那么现在监管机构该做的事情,应该是准备在泡沫破裂时采取行动。

      当然,更重要的是让股市泡沫保持良性状态,不要人为地挤压泡沫,制造股灾。因为股市泡沫的崩裂也是不到一半的概率,多数情况是泡沫自己化虚为实,从而烟消云散。监管者要关注的是“看好自已的狗”(Wag your own dog!),因为在股市急剧升温之时,最容易扰乱市场秩序的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内线交易(inside trading)。在股权分置改革的进程中,非流通股的入市已成定局,但是至今没有出台规范大股东关联交易的相关法规,结果等于是默认了大股东的内线交易。以内部非公开信息为基础的关联交易,是在挑战证券监管机构的权威,像杭萧钢构和三普药业这样的调查如果不了了之,会极大地伤害监管机构的权威和证券市场的诚信。

      监管者作为股市的看门狗(Watch Dog)还必须加强对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美国最近破获了一起内线交易大案,处罚了十几个人,源头是瑞银集团的一个证券分析师在发布股票评级意见之前两三个小时先通知其关联人买入该股,抢占市场先机。该分析师不仅要受罚,还可能被永久禁入。监管者这样严格地监管市场的门户,自然会提振投资人的信心。

      央行加息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也是无足轻重的。加息之所以在欧美市场对股市有负面影响,主要是由于那些市场有真正的融资融券,投资人买股票的钱有40%-60%为间接流入股市的银行贷款。中国还没有开放此项业务,所以加息对股市并没有直接的冲击。通货膨胀会使银行的存款利息成为负收入,会刺激存款转化为投资,加息也很难阻挡这一趋势。而加息对房市的负面影响却是直接的。目前投资机会市场的总体结构是供不应求,投资者对可投资机会的饥渴如婴儿待哺,饥不择食,这也是股市处于非理性繁荣的原因之一。机会有限,欲望无穷,对房市不利的政策取向虽然也间接影响股市,但由于相对占优势的投资机会由房市转为股市,正负相抵反而会提高股市投资机会的相对吸引力,更何况股市投资本来就有其他投资机会所不可比拟的流动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