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4:财经要闻
  • 5:信息披露
  • 6:信息披露
  • 7:焦点
  • 8:观点·评论
  • 9:时事·国内
  • 10:时事·海外
  • 11:时事·天下
  • 12:广告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人物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产权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4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观点·评论
    流动性过剩的“脾气”实在难琢磨
    限价房四大硬伤为调控雪上加霜
    股指期货上市会减缓股市波动幅度
    设立国企改制重组基金有助于深化国企改革
    电信资费下降公众为何没感觉
    尤努斯的“侮辱”观能否让中国企业觉醒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流动性过剩的“脾气”实在难琢磨
    2007年04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倪小林

      

      只要月度、季度、年度经济数据一公布,流动性过剩问题就要被抛掷空中,供所有研究经济的人士和市场人士评头论足,那些流动性过剩的理由也已经让不完全懂得经济理论的百姓耳熟能详,经过媒体的广泛传播,流动性过剩问题好像越来越成为所有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房价高企不下、股市日日上涨、固定资产投资热火朝天……

      流动性过剩既然早被人们广泛关注,采取的抑制过剩的办法也不少,为何它始终站在经济焦点问题的主角席位不愿离开?最近,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的专家刘煜辉避开了人们老生常谈的观点,谈出了自己的见解。“一切皆在意料之中,只要中国的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巨额顺差,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都将继续它们现在的趋势,可以预见,在今年随后的日子里,如果央行继续多次上调准备金率、利率,甚至将人民币上浮空间继续扩大,都不用意外。”

      就是这个“不用意外”之说,让人们感到有些意外。如果笔者没有理解错误的话,那就是说流动性过剩不是什么附着在中国经济上的异样物体,而是我们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综合因素使然,也可以说是我们目前采取的一些调控办法,以及经济运行的惯性必然产生的结果。

      要解决经济中的任何一个矛盾,首先要弄清楚矛盾由何而来。刘先生的分析使笔者受到启发,他认为现在我们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办法与加息成了一对孪生兄弟,行动一致,步伐都一致,越加息流动性问题越突出。此时如果一味遵循加息的原则治流动性过剩,真是有些杯水车薪了。他认为如果高储蓄和高投资格局不变,国内消费始终活跃不起来,所有努力都难达目标,央行孤军奋战也难有成效。

      如果这个观点成立,那么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除了抑制流动性过剩还需采取吸纳流动性过剩的办法。尽管这样做有风险,可能导致股市进一步热浪滚滚,房地产价格继续攀升,甚至还会引起其他资产价格的上升,可能还会有物价上涨的风险。我们先不要忙着对于这样的分析进行否定,哈继铭博士的看法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中国仍在进行的经济改革、不断推动的城市化进程以及2010年前人口结构转变带来的‘人口红利’都将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并进而推动资本市场发展。未来五年,35-54岁龄人群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将推动中国储蓄上升,从而使得资本价格上扬,对于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这个推动力是不是就是资金过多,是不是就是流动性过剩的另一种表述?

      我们一方面大谈流动性过剩的危害,一方面又在不断重复刘煜辉先生谈到的那些问题,如此看来现阶段的流动性过剩只能视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目前已经有学者认为这是转轨经济必然要经历的痛苦过程。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说流动性过剩问题不值得重视,其实全球的经济学家大概都不会承认流动性过剩会给经济带来好处,可是我们对于现阶段面临的流动性问题的确很难自圆其说。谴责和执行显然是悖论的两个方面。与其我们从年初就一直在担忧那些一定要出现的经济数据停在高位,不如想办法正确引导流动性向它该去的地方。眼下的流动性肯定不会完全随人意愿得到抑制,即使加息还会继续,即使存款准备金的工具还会动用,如果以上的条件还是不变,流动性就还会过剩。

      近日《参考消息》在同一个版有两条消息很有意思,一是在华南地区我们建了一座大型的购物中心,预计每日10万人次的购买力,但是如今门可罗雀只能达到十分之一的光顾人次。而同一版的下边有一篇文章,说大陆消费者在台购买力最强。笔者看后心中好生奇怪,仅仅是地区差异?这就可以回到刘先生的观点上去了,我们的经济政策是不是在该发力的地方乏力,在不该乏力的地方没有足够的措施?流动性过剩的“脾气”真是让人难以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