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环球财讯
  • 3:财经要闻
  • 4:焦点
  • 5:时事·国内
  • 6:价值报告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 场
  • A2:股市
  • A3:基金
  • A4:金融
  • A5:金融·机构
  • A6:货币·债券
  • A8:期货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海外上市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行业研究
  • B8:专栏
  • C1:理财
  • C2:谈股论金
  • C3:个股查参厅
  • C4:操盘计划
  • C5:应时数据
  • C6:机构视点
  • C7:高手博客
  • C8:股民学校
  • D1:披 露
  • D2:信息大全
  • D3:信息大全
  • D4:信息披露
  • D5:信息披露
  • D6:信息披露
  • D7:信息披露
  • D8:信息披露
  • D9:信息披露
  • D10:信息披露
  • D11:信息披露
  • D12:信息披露
  • D13:信息披露
  • D14:信息披露
  • D15:信息披露
  • D16:信息披露
  • D17:信息披露
  • D18:信息披露
  • D19:信息披露
  • D20:信息披露
  • D21:信息披露
  • D22:信息披露
  • D23:信息披露
  • D24:信息披露
  • D25:信息披露
  • D26:信息披露
  • D27:信息披露
  • D28:信息披露
  • D29:信息披露
  • D30:信息披露
  • D31:信息披露
  • D32:信息披露
  • D33:信息披露
  • D34:信息披露
  • D35:信息披露
  • D36:信息披露
  • D37:信息披露
  • D38:信息披露
  • D39:信息披露
  • D40:信息披露
  • D41:信息披露
  • D42:信息披露
  • D43:信息披露
  • D44:信息披露
  • D45:信息披露
  • D46:信息披露
  • D47:信息披露
  • D48:信息披露
  • D49:信息披露
  • D50:信息披露
  • D51:信息披露
  • D52:信息披露
  • D53:信息披露
  • D54:信息披露
  • D55:信息披露
  • D56:信息披露
  • D57:信息披露
  • D58:信息披露
  • D59:信息披露
  • D60:信息披露
  • D61:信息披露
  • D62:信息披露
  • D63:信息披露
  • D64:信息披露
  • D65:信息披露
  • D66:信息披露
  • D67:信息披露
  • D68:信息披露
  • D69:信息披露
  • D70:信息披露
  • D71:信息披露
  • D72:信息披露
  • D73:信息披露
  • D74:信息披露
  • D75:信息披露
  • D76:信息披露
  • D77:信息披露
  • D78:信息披露
  • D79:信息披露
  • D80:信息披露
  • D81:信息披露
  • D82:信息披露
  • D83:信息披露
  • D84:信息披露
  • D85:信息披露
  • D86:信息披露
  • D87:信息披露
  • D88:信息披露
  • D89:信息披露
  • D90:信息披露
  • D91:信息披露
  • D92:信息披露
  •  
      2007 年 4 月 26 日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专栏
    当群体追求即时利益 成了社会大环境
    马克·赫德 引发的管理悖论
    周期性泡沫 源自隔代遗忘特性
    从风筝逆风放飞说到社会宽容度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58、fanwg@cnstock.com ) 。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马克·赫德 引发的管理悖论
    2007年04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王育琨

      管理专家

      首钢发展研究院企业所所长

      本栏上篇“马可·赫德之独门秘笈”中,那个“深知自己,也知道每个员工的感受和兴奋点,正是马克·赫德成功的看家本领”的判断,引起网友的批评:没有判断力的人才打情感牌;而且,十几个人的小公司,CEO可以够得着每个人,公司大了,惠普有15万人,有着健全的体系,一个CEO不去充分授权和发挥人的作用,而是一个劲往下面跑,这还不乱了秩序?这些批评,放在创造了惠普奇迹的马克·赫德身上,看上去不近情理,却逼真反映了当今经营管理这个行当的一系列真实的悖论。

      赫德悖论一:自以为第一等聪明的人,是世界上最笨的人;

      而笨到绝顶见人就问的人,却是第一等聪明人。

      设想一个白丁和一个聪明绝顶的人到了一个陌生区域,要到达一个指定地方。白丁见人就问,或许中间有人指错路,但他在不断地试错中会很快找到路向;而那个聪明绝顶的智者,不屑于见人就问,只寄希望与能找到与他身份相近的人探询,就有可能失去了跟每一个新发生接触的机会,从而沦为找不到路向的“下愚”。事实上,由于世界的扁平化,无论位置相差何等悬殊,可能接触的信息是相同的,如果捕捉不到关键信息,就有可能“翻船”。

      聪明绝顶的卡莉·菲奥莉娜,忙于开阔视野高瞻远瞩,却没有时间和精力用情感去触摸惠普公司和惠普人;而朴实的马克·赫德,却能从普通人的情感出发,用做事的理性和对人的情感去把握一个事情的机会和可能。

      “让所有人明白你的决策是一个艰苦的工作,但我们很高兴去做这样的工作,我们的员工也同样兴奋。”马克·赫德对深入一线的效能坚信不移。在切入公司最初4个月的时间里,他会见了成千上万名员工,成百上千名客户,近百个合作伙伴,他花很长时间去了解惠普公司的市场、它的价值、产品及服务及财务状况。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裁员1.5万人的重组计划。他的经验就是告诉员工全部事实,他深信员工是聪明的,他们知道公司的很多细节,但不知道全局。当他们通过面对面交谈,得悉公司为什么作出一些决策,有什么背景的时候,往往会激发起他们的激情和智慧。交流的越多,员工的士气越高。越多地阐释公司所做的一切,他们就变得越有活力。

      一个人永远不会对所有事情都很有把握。真正的智者总是对未知事物有着很深的敬畏,在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判断。与惠普人面对面交流,赫德就经历了不少令人十分欣慰的意外。例如他意外发现惠普的技术力量非常雄厚,意外地发现公司上下充满活力……,于是来自一线的裁员重组方案,结果成了一个多赢的格局。大规模裁员没有出什么乱子,反倒把惠普人的心气给集拢起来了,不能不说是个异数。

      赫德悖论二:一个逻辑非常清晰强劲的决策,最后可能荒唐透顶;而一个貌似愚蠢的决策,反而可能成为一个好决策。

      这个悖论真是不可思议,可在现实中却时常出现。为什么?这里面有人的能动性。公司最高层高瞻远瞩的决策背景,很可能并不为下面的员工所理解,正因为如此,马克·赫德深知最大限度地跟员工分享信息的妙处。

      马克·赫德相信惠普的体系,但是又不能对体系抱有幻想。他最大限度地把决策出台的背景和所要达到的目标跟一线员工交流,就是不断试错求真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决策,才能被不走样地执行下去。作为最终对决策负责的人,马克·赫德清楚,必须不停地保持一线鲜活的变化和动态,才能对决策的执行有个客观的判断。哪一个环节传达的稍稍走样一点点,到了底层就会被无限度地放大,最后是决策执行面目全非。

      一把手深潜到一线去,不只是能保证决策不走样,而且还会对中高层形成一道很强势的压力,容不得你偏离路径。人都有惰性。当大老板都深入到第一线去了,能够掌握一手的咨询,你不深入基层,你不比老板知道的更多,那将如何行事?这不是一个人的走向,而是一个体系的走向。这个体系是不是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是不是能真正建立在每个人的基础上,关键看一把手是否能够深潜。事实上,通过深潜来启动每个人都是源头的体系,也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决策的效率。

      中高层一般都喜欢CEO停留在上层,最好不要来具体过问体系内属于自己分管的事。还要美其名曰信任。可是,这样的信任,是建立在人的惰性基础上的。真正明事理的CEO决不会停步于此。还要更深入一些。一个体系就这样活了,一个自下而上的体系就形成了。

      但深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做很多准备,对许多事都要有具体的判断,还必须有闻过则喜的胸怀。由于深潜过程中没有显示身份的机会,有的只是每天扒层皮的辛苦。没有两把刷子的一把手,不敢深入一线显示自己的无知。